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u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我国煤矿的安全形势,应急救援工作保障安全生产,降低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起到了明显效果,主要体现在煤矿事故总数、伤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和重特大事故四个大幅度下降,煤矿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中存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制定不细、步骤制定格式化、演习现场设定过于简单、纵向与横向协作较差、职工对应急救援预案熟悉不够和 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应急救援预案没有及时更新的问题,今后应在矿山救援指挥管理系统建设;全国矿山救援队伍技术装备配备及更新;国家矿山救援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工程;矿山救援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矿山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工程;矿山救援队伍标准化示范工程几方面加强工作。
其他文献
开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研究,对矿井防治水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阳煤二矿为例,从矿井主要含(隔)水层组特征、矿井充水条件、矿井涌水量等方面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阳煤二矿井田范围内,各含水层之间都存在稳定的相对隔水层,各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弱、富水性较弱。15#煤层采动形成的导水裂缝带波及上覆三层灰岩含水层(K2、K3、K4灰岩含水层)和8#煤层采空积水区,为15#煤层的直接充水水源。
以某矿5煤层开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研究砂岩含水层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的多元信息拟合方法对砂岩富水性进行分析与定量评价.在研究砂岩含水层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面顶板砂岩富水性主要受到砂岩厚度、砂泥比、富水异常区与构造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对工作面顶板砂岩富水性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工作面顶板岩性、富水异常区与构造发育程度特征与规律,对砂岩富水性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评价。建立
采用了宏观、微观煤岩分析、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工艺性能,线性回归法,matable软件及surfer软件模拟,主要分析研究了安徽淮南丁集矿区13-1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煤质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煤变质作用的主控因素的研究和深层预测,主采煤层煤类总体分布规律为垂向上从上部煤层到下部煤层由气煤逐渐变为1/3焦煤;平面上矿区东北部以1/3焦煤为主,西南部以气煤为主,十五线-二十线之间F9断层以
为预防文宾山煤矿的局部瓦斯积聚造成瓦斯事故,从瓦斯含量、生产工艺、开采强度等方面总结了低瓦斯矿井的瓦斯涌出特征;从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埋藏深度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文宾山煤矿开采的煤层是贫瘦煤,原生的瓦斯量较大。但因为围岩透气性、地质构造等地质原因有利于瓦斯的排放,因此该矿的瓦斯含量不高,为瓦斯矿井。向斜、复式向斜构造,瓦斯含量比较高;紧密褶皱形成的煤包,可能就
通过对孙疃井田10煤层的空间分布范围、厚度、结构、顶底板岩性的研究,掌握了煤层的变化规律,研究区共237个钻孔揭露了10煤层,其中最大煤厚为4.58m(18-6孔),最小煤厚为0.23m(22-23-1孔)。井田煤厚走向上呈东部薄西部厚,倾向上有浅部薄深部厚的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37个边长单元网格,计算煤层的可采指数和变异系数。可采指数为0.61-1,变异系数为0.02-0.70,根据《矿井地质规
为了得到新集一矿13-1煤层构造煤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构造煤层分布的因素,根据正常结构煤与构造煤的物性差异,结合钻孔测井曲线与钻井资料,对13-1煤层各钻孔的构造煤厚度进行识别、统计,并绘制构造煤层厚度等值线,在此基础上对13-1煤构造煤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13-1煤层的构造煤普遍发育,井田内构造煤整体呈南厚北薄的规律分布.井田构造煤分布主要受断层构造,小构造与地应力综合因素的影
为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延长矿井服务,新集三矿在13-1煤回采过的基础上对该煤层残遗煤量进行回收,资源回收范围主要包括石门煤柱、上下工作面区段煤柱及顶、底板残遗煤.本文介绍了13-1煤原始赋存特征和巷道掘进范围内的煤层赋存特征,从煤顶底板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介绍了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地质构造以褶曲和断层为主,从地表水、新生界松散层孔隙含水层、二叠系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采空区水、灰岩岩溶承压含水层和
利用GM(1,1)和AR(p)的基本理论,利用GM(1,1)模型对某煤矿工业广场地表沉降监测特征点(ZN2、ZJK、1#、E8、W2、E3)进行了分析预测。最大残差为1.4mm,最小残差为0.0mm,平均残差为0.2mm。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工业广场地表沉降监测特征点(ZN2、ZJK、1#、E8、W2、E3)序列依次建立了AR(p)模型。模型预测的最大残差为1.1mm,最小残差为0.0mm,平均残差
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了矿区地表下沉、建筑物毁坏和水土流失等,因此研究矿区的地袁塌陷规律对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技术在预测开采沉降领域中采用不同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方法,分别是二轨差分方法、三轨差分方法以及四轨差分方法。在分析矿区概况和数据来源的基础上,基于D-InSAR二轨法对矿区进行变形监测,并获取地表变形相关特征,通过直观的统计图
煤矿井田范围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封闭不良钻孔,为防止在开采过程中,封闭不良钻孔成为矿井充水通道,造成矿井突水.通过绘制钻孔分布图、建立钻孔止水质量调查表对封闭不良钻孔进行调查与分析,对采煤工作面过封闭不良钻孔开采安全性主要从矿井含水层充水因素分析、煤层采动覆岩破坏规律、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钻孔封闭施工质量情况、煤层顶界面向上封堵高度等方面对煤层开采可能造成封闭不良钻孔垂向透水进行分析和评估。封闭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