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3a福建省前、后汛期极端降水时空特征对比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u0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61~2013年5-9月福建省52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资料,通过极端降水阈值、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了福建省前、后汛期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阈值对于福建省整个地区的前、后汛期降雨分布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1961-2013年期间,福建省极端降水分布在西北-东南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前、后汛期完全相反;前汛期福建极端降水总降水量、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指标沿海地区较小,内陆地区大.后汛期则相反,极端降水总降水量、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指标沿海地区较大,内陆地区较小.极端降水阈值能很好地反映上述极端降水分布及其差异;(2)近53年,前汛期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频率存在阶段性差异,即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极端降水偏大且频率高,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极端降水偏小且频率低;福建省后汛期极端降水呈现较明显增强趋势.
其他文献
本文选用西南四省市60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西南地区玉米农业生产相关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能力四个因子出发,建立了西南地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用ArcGIS对西南地区玉米进行干旱风险区划与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玉米全生育期干旱高危险区主要位于滇中、滇东北、川滇交界地带;高暴露区和次高暴露区集中在云南大部、贵州西部、盆西南部分
利用黄河流域160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对比分析两种用逐日CI指数判断月干旱过程的方法,结果表明:对重大干旱事件个例来说,两种方法都能大体描述重大干旱事件的月干旱过程,但干旱的强度和范围有所不同.从干旱发生的区域来看,两种结果的差别较小,方法一的识别结果范围更大、更连续,特别是对青海旱情的判断常常比实际范围大:而方法二的识别结果范围稍小,大体上能反应干旱的整
本文使用GRAPES-CUACE模式对2013年12月6日至7日发生的一次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着重研究了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物输送关系.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地区发生雾霾天气时,北京南部地区的南风风速与北京市的PM2.5值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南部地区的南风将造成北京地区PM2.5浓度上升.北京南部地区向北输送的高度集中在地面到800hPa,在900hPa处达到最大.污染物在115°E
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23个气象台站的降水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来分析辽宁省近52a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四季EOF分析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全区一致型,时间系数均存在年代际变化:EOF分析第二模态都表现为西北-东南的反位相分布.REOF分将辽宁省四季的旱涝分布划分为四个区域:春季,Ⅰ区辽南地区,Ⅱ区辽两地
利用柳州市7个县区1961-2010年1-4月的月降雨量资料及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柳州的早春干旱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干旱对柳州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2010年早春的干旱,是近50年来柳州市同期最严重的干旱;干旱的成因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所致;干旱严重影响了柳州市的农业生产季节,使水稻、旱作、经济作物及蔬菜瓜果的生产季节受到严重延误.
叶面积指数是反映作物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MODI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2012年-2013年植被指数NDVI,并与地面观测的LAI数据建立了NDVI-LAI回归模型(线性、指数、对数、多项式).结果表明,NDVI与LAI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其中线性模型和多项式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42、0.9110,优于指数和对数回归模型:利用1/3样本点数据对4种回归模型进行算法检验发现,与实测
利用中国逐日站点降水资料、逐日季风监测指数及逐日副热带高压指数、74项环流指数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的秋冬春西南特大干旱过程中各指数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自2009年10月底东亚冬季风建立以来,至2010年春季,东亚冬季风强度持续偏强,加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西偏北,西南地区长期受副高控制,气温持续偏高,由于冷空气虽然总体偏强,但
通过对近10年来发生在淮北地区的龙卷风统计分析,得出:从空间分布来看,龙卷的发生与地形有一定的关系.淮北地区龙卷风发生的地方,多在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开阔的区域.宿州市东部地区的灵璧和泅县是近年来龙卷的主要发生地.而宿州北部由于残存一些低矮的山丘,基本没有发生过龙卷天气.龙卷产生的天气背景主要表现为:龙卷发生前副高势力较强,淮北地区处在副高边缘,高低空均受槽前西南气流影响.200 hPa上淮北地区处
以长江中下游一季稻种植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资料及相应一季稻生育期和产量资料,开展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一季稻生育期高温热害特征分析及其对产量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预估未来高温减产趋势.结果表明: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是长江中下游一季稻种植区高温天气最集中时段,高温出现频率超过20%;≥3d的持续性高温事件、危害热积温以及高温热害指数均呈南多(高)北少(低)分布,其中高温热害指数高值中心位于江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meteorological hazards and associated natural-anthropogenic variations in China, with specific attention given to the drought hazards occurring 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