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年律令》为中心论“毋”、“無”的使用和变迁

来源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以否定词中的“毋”、“無”二字为研究对象,主要就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中的“毋”、“無”二字展开讨论,并以《二年律令》中的“毋有所与”到《史记》、《汉书》中的“無有所与”的变化为线索,试图从新的视角探讨秦汉文献中否定词“毋”、“無”的使用和变迁,并考证《史记》、《汉书》中的“無有所与”应作“毋有所与”.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起来”与“起去”的对比,分别从“起去”单独充当谓语和“起去”充当补语两部分入手,充分描写了“起去”和“起来”在语音、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讨了隐藏其后的动因。认为,与“起来”相比,“起去”之所以在共时平面上体现出分布狭窄、使用受限、在绝大多数方言及普通话中最先消失,是由于“起去”的有标记性造成的。
山东省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沂山南麓,临沂地区北部, 沂水方言的重叠有其自己鲜明的特色,涉及的词类有名词、数量短语、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这些重叠不仅包含量的概念,也包含了感情色彩的意义。本文拟按词类对沂水方言的各种重叠进行较详细的描写、分析。
本文选取了三组上古汉语常用方言词,以简帛文献为主要语料从历时的视角观察这三组方言词的形成与演变。简帛文献为弄清战国秦汉时期的方言分布情况提供了更多的直接证据。
西凌井方言属于山西晋语并州片晋阳小片,文章分析了该地方方言的声韵调、音韵特点,其中*iau>iou>i>l韵母之间的链式音变可以从西凌井方言声韵配合互补规律、周边方言的相应韵母演变规律得到验证。
《荔镜记》一书的方言归属究竟是泉州方言还是潮州方言一直有争议。本文主要根据《荔镜记》中曲子的押韵情况来判断其方言归属,推断出《荔镜记》应该是一部以泉腔为主的戏文。
本文将以河徨两地26市县方言点语法调查的原始材料为基础,考察河徨方言格范畴的系统特征及类型属性,格范畴的次类层级、语法意义及句法功能,后置格标记与相关前置词(介/连)的分布特点、优势等级及其与OV/VO语序的关联;并通过格范畴系统的格局、类型属性、标记词源的跨语言比较对河徨方言格范畴的影响源及由来进行初步探讨。
在河南陕县方言里,韵母读长音时构成长音变韵。本文分别分类举例说明长音变韵具有多种语法与句法作用。
通过比较《韵要粗释》和《荆音韵汇》两部韵书所反映的吴语特征,可以发现一些吴语语音演变的轨迹,根据这些语音消变的信息,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以往研究中所提出的汉语语音演变的普遍规律,还可以发现吴语语音演变的大致趋势。
浮山话中表示对某事有所怀疑的两个词,一个是“jiaca”,另一个“haba”。这两个浮山话常见、常用的方言词的来源应该是向熹先生《简明汉语史》中的“脚叉”一词。对此,本文从语音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了考察,同时还结合福州方言进行分析。福州方言中也有一组词似乎与上述现象有关,把所有的材料排列起来会发现它们在读音和意义上的联系。
本文系统描写了楚文字的形声系统.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我们认为楚文形声系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类化程度、构字能力较强的高频义符和声符,相对而言,义符的类化程度要高于声符.通过楚文形声系统与小篆形声系统的比较发现:楚文形声字的义符中,形声结构形位组合所占的比重较小篆义符系统中的相应比重低;声符系统中,第二及第二层次以上声符,即形声字充当的声符所占的比重也低于小篆声符系统中的相应比重.数据对比及相关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