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工干预冰冻野外催化试验结果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62315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描述了湖南境内首次人工干预冰冻野外催化试验的概况、催化过程。观测到了催化后地面凝结物的异常。通过“距离漂移法”得出催化后碘化银扩散落区(影响区)内产生的近地面凝结物的异常,基本可确定为催化后在冷云中产生了“贝吉隆”过程,即在适合的可催化条件下,适当的催化可减少或减缓地面冰冻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降雪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1*1 再分析资料,对2009 年11 月10-12 日和2011 年11 月29-30 日河北南部两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回流暴雪的典型形势是,高空500hPa 河套有低压槽东移,低层有切变线影响,地面蒙古冷高压东移至东北地区南下,河套倒槽发展,华北地面为东高西低形势。回流暴雪过程中高低空3 支急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冷空气自850hPa 以
利用1955—2011 年石家庄标准站地面降雪实况观测资料,统计出了近57 年来石家庄的22 次暴雪天气过程,并且利用NCEP/NCAR 全球再分析资料,普查了22 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图,来分析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春秋季暴雪和冬季暴雪各占一半;大暴雪和特大暴雪均发生在春秋季节;57 年来的22次暴雪天气过程中,21 世纪占1/3 强,进入21 世纪以来,暴雪极端天气事件呈增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再分析资料以及EOS/MODIS 卫星遥感资料,对2010 年4 月13~15日豫西、豫北一带冬麦区出现的晚霜冻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霜冻由来自超极地路径的冷空气经寒潮关键区后入侵河南,与后期补充南下冷空气的共同作用形成。冷空气前期以超极地路径影响我国,这种路径和西北路径、西路路径是三种我国常见的冷空气影响路径,相比来说,超极地路径在我国出现的次数较少,但它
通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 再分析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10 年7 月20 日河北省承德市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西南涡沿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北上后,西南涡前的东南气流与东北低涡槽前西南气流形成了暖切变,该切变使承德东南部的宽城、平泉县产生暴雨—大暴雨天气.中低层的偏南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水汽的辐合加强,为大的降水提供了物理量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
会议
霜冻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霜冻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和农业灾害,历来是气象科学、农业科学及其它相关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霜冻与最低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业气象研究中,通常以最低温度低于0℃作为霜冻的气候指标.把秋季的日最低气温首次出现小于或等于0℃的日期定义为初霜冻日,春季日最低气温最后一次出现小于或等于0℃的日期定义为终霜冻日,终霜冻日和初霜冻日之间的日数为无霜冻期.本文利用1955-2009年
本文利用全球气候化学模式WACCM3 模式输出资料研究了QBO 对平流层风场、温度场和水汽场影响.分析表明,在QBO 东风位相下,赤道平流层20 hPa 高度附近存在较强的东风区域,在赤道平流层20-50 hPa 区域有负的纬向风垂直切变,与之伴随的次级环流的上升运动导致该区域温度减低;在QBO 西风位相下,赤道平流层20 hPa 高度附近则对应相对较强的西风,在赤道平流层20-50 hPa 区域
在分析深圳竹子林站、西涌站的海盐氯损耗中发现,西涌站海盐氯损耗平均为56.9%,竹子林站氯损耗平均为48.0%,氯损耗的峰值一般出现于14 时.任何强于HCl 的酸类都能够使海盐气溶胶失去氯,而SO2、H2SO4、HNO3 对氯损耗起主要贡献,本文讨论了珠三角地区不同酸类对海盐氯损耗的重要性,分析了西涌站、竹子林站和广州南村站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百分比,发现三个站点均以HNO2,SO2,NH3 为主
能见度是衡量大气透明度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反映该地区的大气质量状况,而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气溶胶的消光特性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的重要因子.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有吸收和散射的特性,气溶胶质量浓度增加,对光的散射和吸收能力增强,降低能见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气溶胶中亲水性质的化学成分(硫酸盐、硝酸盐等)会吸湿增大,从而增加粒子的散射能力,也会降低大气能见度.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番禺大气成分站2
本文利用2011 年4 月17 日影响河北的一次冷锋云系的探测资料,分析了云的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条件.结果表明:(1)垂直探测时段不同,同一粒子探头探测的同一微物理参数随高度变化差异较大,说明云体在水平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同时可以推测,本次过程的层状云结构分为两层,上部有一层约1300m厚的中云,下部有一层约1500m 厚的低云,两者之间有的部位夹有干层.As 云底高3500m,云顶约4800m
本文利用耦合了Morrison 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的WRF 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发生在安徽灵璧地区的一次穿透性深对流过程,分析了深对流对水汽的垂直输送对下平流层(Lower Stratosphere,简称LS)区域湿度的影响,并进行了云微物理方案对所得结果的影响研究.利用Morrison 云微物理方案的模拟结果在对流发生地点、降水地点和降水量、云体发展高度等方面均与实际接近,该方案所模拟云对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