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肩关节支具在肩关节术后的应用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肩关节镜术后无肩袖修补者用腕颈带悬吊,肘与胸之间放置一软枕,关节保持轻度外展位。有肩袖修补者给予肩关节外展支架固定于外展60°。有肩袖损伤的患者则需要保持肩关节外展90度。术后患者必须立即使用支具维持肩关节外展,以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本课题的观察研究,对比关节镜下手术清理治疗与热痹散和痛风清洗剂两类药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急性发作情况。方法:从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期间诊治的病人中,筛选出临床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且肿痛明显,发病部位为腕42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案,药物治疗组21例,手术治疗组21例。
目的:总结外伤性颈髓损伤患者急性期在院内安全转运的相关要点。方法:应用颈髓损伤患者的转运护理程序,通过11例颈髓损伤患者在转运前明确转运的目的及,明确当时患者的病情及家属的意愿,人员与物品的充分准备,相关部门的协调;采取正确的搬运方法及运送工具,各种应急处理措施预案的制定,转运途中的注意事项,病人的病情观察,整个转运总时间的控制设定,转运后的相关处理及记录。
目的:探讨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 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部2011年4月~2015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Mason Ⅱ型桡骨小头骨折27例,其中男 19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为37.3岁;左侧10例,右侧17例;1 例合并同侧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1 例合并同侧肱骨外髁骨折,1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其余24例患者均为单纯桡骨头骨
目的 探讨副舟骨切除加胫后肌腱转位术在治疗合并扁平足的副舟骨疼痛综合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合并扁平足的副舟骨疼痛综合症患者,行副舟骨切除加胫后肌腱转位术。本组21例患者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14~51岁。
目的 探讨经侧路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总结50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和出院宣教.结果 研究表明患者住院天数平均为5—15d,观察50例腰椎间盘突出行侧路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患者,48例(96.0%)治疗效果良好.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能引起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病变首先侵及关节滑膜,以后破坏关节,引起关节畸形。约有17%起病于足,前足较后足多见,晚期引起严重畸形和疼痛,不能行走。前足表现主要为拇指向外偏斜及跖趾关节半脱位,跖趾关节偏向跖侧。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损伤后期肌腱转位重建术的疗效。方法 对14 例腓总神经损伤后期患者行胫后肌肌腱转位重建足背伸功能手术,对获得随访的1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经过1~3年,平均2年零2 个月的随访,本组病例未出现伤口感染及肌腱断裂,足背伸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重建术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采用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重建外侧韧带手术治疗的15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病例.年龄23~42岁,平均37.5岁.全部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变切除、360°环脊髓减压、钛网骨水泥重建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 2015年3月15例胸腰椎转移瘤临床资料。其中乳腺癌转移4例,结肠癌2例,肺癌2例,肝癌1例,前列腺癌1例,腮腺腺样囊性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子宫内膜癌1例,骶尾部恶性粘液腺癌1例。
目的:探讨BMSCs和CCs共培养细胞与胶原膜支架体外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1、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五指山小型猪BMSCs,双酶消化法分离CCs,体外扩增,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检测BMSCs的表型及三系诱导分化,病理组织学染色鉴定软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