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效率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来源 :江西省高校生态学学科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l1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效率作为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综合评价,适用于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效率理论,对江苏省2005-2014年生态效率及其变化轨迹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江苏省生态效率变化的主要资源与环境分效率因子做出诊断.结论如下:①2005-2014年,江苏省各指标的资源效率均在波动,多数呈现增长态势,并且整体趋向于平衡,各指标的环境效率多数有较小幅度的上升.②江苏省综合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皆处于波动之中,综合环境效率总体上大于综合资源效率,同时江苏省综合环境效率波动幅度大于综合资源效率,但随着时间推移,两者趋向于平衡.③江苏省大致走的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末端治理模式再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基本符合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发展规律.④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总能源、工业用电、工业废水、固体废物、用电、工业能源为影响江苏省生态效率变化的显著贡献因子.
其他文献
对于戏曲艺术,创新是很重要的,但是个人更要强调一点,就是要扎根传统的创新。扎根传统,这个传统是优质的、美的传统;创新,是要取得适当的正道所创出来的新,否则的话,抛弃优美的传统去创新,会“走火入魔”。
"台湾校园民歌"(以下简称"校园民歌")指的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于台湾大专校园的歌谣.曲式单纯,歌词浅显,带有朴素社会主义色彩及浓厚文学气息.本论文择取三条路线中各自最具代表性歌曲的歌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民歌》《少年中国》《龙的传人》,析探词中所蕴含的“中国情怀”,从中梳理那个优患重重的年代,台湾知识分子如何透过“中国情怀”的抚慰,作为集体自身安顿之道走出困境。
闽南歌仔戏与台湾歌仔戏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不是让闽南歌仔戏失去特色、失去自我,而是在沟通和交流中使剧种完成自我重建、自我完善,从而走出当下的生存困境,获得新的发展。那么,在交流、对话中,闽南歌仔戏该如何重建不同于台湾歌仔戏特质的个性,以确立两岸关系中作为大陆剧种的特点和价值?这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创造以小农为主体的在地经济,意味着将个别生产的小农进行再联结,并与消费者形成合作经济体系。换句话说,当前的工作,不仅仅是田间劳动与生产面的改变,同时也是意识形态之战。小农耕作意味着健康的食物、丰富的文化肌理、绵密的社会网络,以及涵养这一切的环境空间。有志于农村工作的群体,不论从支农、援农甚至是从农的角色,在面向历史、面向农村的方向上,试图在资本主义已竭泽而渔的荒芜焦土上,重新耕耘一片新天地。传承老
要改变两岸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和民意基础渐行渐远的格局,大陆方面需要改进的是“传播”的方式问题,即摒弃官式宣传和既往传播的习性,顺应新媒体时代传播与沟通的发展趋势,在特定的地区(如福建)、特定的范围(如高校)中开放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国际通用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使两岸青年能够在网络中拥有传播学上所谓“意义共享空间”,自由地交流意见与观念。台湾地区需要改进的是“传承”内涵的
文章从江西省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入手,对森林生态资本要素进行了系统归纳,结合现行的,分析了江西生态资本的构成要素,提出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市场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井冈山福建柏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井冈山福建柏种群Ⅰ级个体数最多,占样地福建柏个体数的55.00%,第Ⅲ径级和第V径级个体数最少,均占样地福建柏个体数的6.67%,种群结构为金字塔形,属于增长型种群;福建柏种群生命期望值先随径级增加而增加,然后又随径级的增加而递减,第Ⅲ级个体的死亡率为负值;福建柏种群的存活曲线为近直线型,生长较为稳定;福建柏种群的分布格局呈集
以乐安河河岸带采集的优势植物如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风花菜(Rorippa Hayek)等物种为材料,采用室内土壤盆栽培养,利用钢化玻璃水缸控制水位条件,分别设定对照(CK)、浸润(INF)、半淹(HALF)、全淹(ALL)等不同水淹胁迫条件,分别测定不同胁迫周期各物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
本文基于研究区域1996年、2006年、2013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分析研究区近20年来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年份间,宜春市袁州区的城市化进程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最近几年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优势景观面积顺序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荒地和水体,但建设用地面积上升比例达到252.86%.区域内斑块总数量与密度呈持续增加的趋势,表明
本文阐述了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内容;研究了中国城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指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动向和热点,提出生态城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