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春季合肥地区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来源 :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11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春季3月24日至5月3日,在合肥地区(31.90°N,117.16°E)使用8级旋转式DRUM碰撞采样仪和米散射激光雷达进行了大气气溶胶物理、化学和光学特性的测量,分析讨论了气溶胶的元素质量浓度、元素谱分布和气溶胶消光系数垂直廓线的主要特征.
其他文献
采用行星球磨和搅拌球磨方法对TiC-TiN-WC-Mo-Ni-C系金属陶瓷复合粉进行球磨实验,结果表明:搅拌球磨对复合粉的细化效果明显优于行星球磨,搅拌球磨24h可获得平均粒度为0.6μm的金属陶瓷复合粉.还研究了球磨过程中氧和铁元素对粉末的污染情况,并对烧结合金的组织、性能进行了分析.搅拌球磨可获得亚微米晶粒Ti(C,N)金属陶瓷,其性能优良.
机械化学合成反应是在球磨过程中,因连续碰撞引起反复之冷焊与脆裂,使机械能转换成化学能,进而产生化学反应的特殊固态机械化学合成法.本研究即是利用此法来探讨球磨FeS,FeS及FeS等起始混合粉末合成铁硫化合物的可能性,并以X光绕射分析、X光吸收光谱等技术观察球磨过程中粉末结构变化之情形.实验结果显示:FeS,FeS及FeS三种组成的铁硫混合粉末都能在球磨过程中发生机械化学反应,而且最终产物皆为FeS
基于振动流化床中能量的波动传播机制,在静床高860mm、内径90mm的高床层流化床内部引入振动.在内加振动条件下,考察了高床层流化床的流化特性、振动能在流化床中的传播特性,并与普通流化床和床体振动流化床的流化特性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流化床中内加振动对流化床的流化状态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内加振动能在流化床中传播,改善了高床层流化床的流化状态,内加振动对流化状态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振动流化床反应器优化
基于磁稳定流化床的散式流化特性,研究确定了入选物料受床层重介作用的必要条件,分析了处于邻近分选下限区域的入选物料的受力情况,推导得到了确定分选下限的关联式,并指出了其主要参数.在φ100mm磁场流化床模型机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磁稳定流化床可以有效地分选煤炭,分选精度(可能偏差E值)为0.05~0.08.
利用超声多普勒测速仪实验测量了液固循环流化床中不同径向位置处颗粒瞬态轴向速度,研究了其概率密度分布特征,采用瞬态速度的标准偏差衡量瞬态速度的脉动程度,考察了其轴、径向分布特征,对瞬态速度进行统计平均得到颗粒时均速度,分析了不同操作形式下的颗粒时均轴向速度的轴、径向分布特征,考察了表观液速对颗粒速度均值径向分布的影响,利用相间作用力对两种分布的特点进行了机理分析.
介绍了一个三层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以及相关的数学模型的推导、网络参数和算法的选择.网络的输入层包括128个单元,相应于输入谱的128个能道,隐含层有64个单元而输出层由9个单元组成,与9种核素相应,网络的计算采用称为前馈反向传播(feed-forward back-propagation network)算法的一种模型,收敛的判据为均方根偏差最小.为了提高收敛速度引入了动量因子和速度控制因子.计算机
于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在北京南郊大兴县用激光雷达观测了气溶胶的空间分布,获得了北京地区边界层气溶胶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点.本文给出了观测得到的边界层气溶胶分布的一些典型个例,并结合气象探空资料和微波雷达测风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点.以气溶胶为示踪物,初步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北京地区大气边界层的高度、结构及其日变化特征.
用分级采样器在贵州土法炼锌地区、用时间序列采样器在北京西郊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对这些样品用PIXE分析方法进行了化学成份分析,对PIXE分析获得的数据作绝对主因子分析,得到了颗粒物的来源及其贡献率的结果.
三元复合驱驱油技术在石油强化开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驱油效率是石油开采中的主要指标.本文研究了三元复合驱体系中对驱油效率有主要影响的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等组份的规律.通过它们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分析,为复合驱驱油技术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利用HEIFE沙漠站和张掖(绿洲)站的大气光学浑厚度、地面辐射观测及同期卫星资料,由CCM3中的辐射模式CRM模拟估算了我国西北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单次散射反照率和光学厚度比,进而通过数值试验研究大气沙尘对地面、地-气系统的辐射能收支以及对大气辐射加热/冷却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