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月东北冷涡客观识别分类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d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 500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基于计算机客观识别方法,检索了1948-2012年5-8月东北冷涡活动过程.结果表明:共发生东北冷涡过程956次,平均每年5-8月发生约14.7次,冷涡活动4129天,5-8月各月分别为14、18、18和14天,共64天,占总天数的52%;冷涡过程以持续3-6天为主,活动范围主要位于121°~131°E,48°~53°N区域:5-8月东北冷涡发生频次和活动天数均存在显著增长趋势.7-8月冷涡活动异常多年份,贝湖至鄂海阻高与冷涡多同时发生,异常少年份,贝湖至鄂海阻高亦不盛行,且阻高先发生冷涡后发生年份占多数.5-6月和7-8月东北冷涡典型特多年高度距平合成场与特少年的主要异常区分布呈反位相,且这种反位相特征在对流中、高层(200hPa、500hPa)均呈近半球尺度的波列分布;5-6月和7-8月特少年和特多年差值合成场分布相近,均呈现显著的南北向"+、-"波列分布(置信度水平≥9%).正负波列分别位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和鄂霍次克海至白令海峡区域,该波列对应高空风场中气旋和反气旋式环流.
其他文献
本文为了探究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轴与海温异常的关系,利用伴随北极涛动出现的"三核型"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模式CAM3.0进行强迫,考察北大西洋风暴轴在冬季(12月、1月和2月)的响应.通过与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对比,发现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北极涛动异常期间的风暴轴与急流变化,结论可总结为:海温正(负)异常时,北大西洋风暴轴增强(减弱),北美急流出口区向北(向南)摆动;三核型海温异常作为
本文利用西北地区121个气象站1961~2011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在利用EOF和REOF方法进行降水空间异常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春季降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规律,用Mann-Kendall检验法检验西北地区春季降水序列是否存在突变现象.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春季降水第一空间尺度上为全区一致;在第二空间尺度上可分为2个自然气候区;第三空间尺度上可分为6个自然气候区.1
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相对稠密的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以及城市化有关数据,分析了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定量计算了城市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强降水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伴随城市化的进程,珠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强降水增强的趋势,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强降水量以及降水强度的增加远比缓慢阶段明显;2)城市化会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强降水在空间分布上更加不均匀,在城市化快速发
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39个及同纬度东部平原(以下简称平原)12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EOF、 SVD等方法,分析了同纬度的高原与平原汛期降水量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高原与平原汛期降水量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但高原地区空间差异更为显著;EOF揭示出两地区汛期降水量均存在南北反相和全区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南北反相型的空间分布两者时间系数并不一致变化,全区
本文分析了FGOALS-s2耦合模式模拟的中国地区冬、夏季降水量平均态,同时与观测值进行比较,来评估该模式对中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并通过该模式分析了21世纪的中国区域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模式对整个中国区域年降水量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局部有一定偏差.20世纪中国夏季降水主要模态以全国一致型为主,20世纪90年代之前为全国少雨状态,之后为全国多雨状态.冬季降水以全国一致型为主,20世纪80年
本文利用ONl指数并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标准对强ENSO事件进行定义划分,统计分析强ENSO事件及不同类型强ENSO事件与东莞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冬季ONI指数与东莞冬季降水、相对温度关系密切,呈正相关且通过信度检验.说明当冬季ONI指数为正(偏向于El Ni(n)o事件)时,东莞市冬季相对湿度偏大,降水偏多;冬季ONI指数为负(偏向于La Ni(n)a事件)时,东莞市冬季相对
本文利用河北省近11年(2001~2011年)河北省重要天气报资料,分析了河北省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的年、月旬、时以及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河北省发生短时暴雨发生频率较高且呈增多趋势,集中发生在6-8月份,7月份发生频次最多,其次为8月份,多发生在下午时段.2、河北省短时暴雨频次空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邯郸、邢台交界及保定东部地区发生频次较少,唐山、秦皇岛以及石家庄发生频次较多,且多局地
本文分析绥化市2010-2013年历次降雪过程,统计降雪时段以及日极端气温出现时间,发现降雪时段的气温变化规律与非降雪时段有很大不同,所以日极端气温预报难度较大.本文从总结降雪时段的气温变化规律入手,试图根据850hpa预报场温度变化趋势推测出未来降雪时段内的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与幅度和日极端气温出现的时间,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本文基于1961~2012年逐日降水资科,分析了松嫩流域汛期(6~9月)暴雨、大雨、中雨的气候特征及趋势变化.结果表明,松嫩流域地区的暴雨频次、大雨频次和中雨频次均具有较明显的年际特征和年代际特征,其中暴雨频次和大雨频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中雨频次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暴雨频次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北部和东部年平均在0.6次及以下,而南部地区最大中心年平均达到1.5次以上,除嫩江上游
本文利用1931-2010年UKMO HADISST1全球月海表温度、NOAA再分析资料及中国东部96站月降水量资料,使用REOF、SVD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主要雨带类型,找出了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雨带分布的主要关键海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关键区SST信号的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模型,并对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关键区海温信号的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