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

来源 :第六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we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出血(ICH)是神经科常见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可引起多种继发症状,其中脑水肿的产生是脑出血后二次损伤发生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对血肿的占位损伤的研究,指出脑出血后继发脑缺血因素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仍存在一定争议。并分别探讨了凝血酶及凝血过程、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血小板、白细胞及细胞因子等各种因素对脑水肿形成机制的影响,目前研究已经鉴别出一些特异的脑组织AQP,如AQP4和AQP9,对于脑内水的移动可能具有关键性作用。AQP4在脑出血后表达增高,与脑水肿形成一致。AQP4的表达在脑损伤和脑水肿模型上发生显著性改变,并且缺乏AQP4的转基因小鼠在急性低钠血症和脑出血所致脑水肿时一定程度的受到保护。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产生机制目前仍然未完全阐明,参与因素复杂多样。对目前有关这些因素间相互作用及其AQP信号转导机制进行深人研究可能有助于阐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方向。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分析吡嗪酰胺对耐药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病灶吸收的影响性.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纳的并经过一年期随访的80例耐药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
目的 探讨戊酸雌二醇片联合宫腔镜电切术在难治性宫内妊娠物残留(RPO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难治性RPOC患者88例(2019年5月~2020年4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