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武汉城市圈雷电闪击与灾害分析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区域雷电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武汉城市圈全年各月均有雷电闪击发生;全年共探测到雷电闪击303770 次,其中,正闪10361 次,负闪293409 次,负闪占总闪数的 96.6%;最大正闪强度为442.3kA,最大负闪强度为-477.6kA。1 月份雷电闪击次数最少,仅13 次;7 月份雷电闪击次数最多,达到152620 次;7 月和8 月雷电活动频繁,这2 个月的雷电闪击次数占全年雷电闪击总次数的75.4%以上。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20~50kA,此强度等级的雷电闪击次数占总次数的62%以上。武汉城市圈总闪数相对于2008 年有所减少,相对于2009 年有所增加。相对于2008 年、2009 年,2010 年天门和仙桃的闪电密度均有所降低,黄石、鄂州和咸宁2010 年闪电密度均有所升高;武汉、黄冈、孝感和潜江2010 年闪电密度相对于2008 年有所降低,而相对于2009 年则有所升高。据不完全统计,2010 年武汉城市圈共发生雷电灾害31 次,其中人身伤亡事故9 起,死亡10 人,受伤2 人,直接经济损失188.2 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18.5 万元。武汉城市圈全年因雷击引起火灾2 起,建(构)筑物受损4 起,办公电子设备受损48 件,家用电子设备受损95 件。武汉城市圈的闪电次数月变化从2~9 月和10~1 月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且分界线的两个时间段其正负闪的比例相差甚远。武汉城市圈2010 年总闪数相对于2008 年有所减少,相对于2009 年有所增加。武汉、黄冈、孝感近三年的总闪次数变化与武汉城市圈相同,而其他6 市的总闪次数变化呈现出差异。而城市圈各市的闪电总次数与雷暴天数有着一定的相关性。2010 年武汉城市圈的闪电密度分布较为均匀,无明显分界线。咸宁通山县、鄂州等部分地区闪电密度相对较高,在9 次/ (km2·a)以上;黄冈北部、黄石南部、孝感北部、仙桃和潜江部分地区雷电密度相对较低。电力行业和石化行业遭受雷电灾害次数最多,其原因可能是电力行业的输变电设备露天分布较广、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大所致。雷灾次数与各市的雷击密度的关联性不大,且雷电灾害伤亡人员大多分布在农村,城市无人员伤亡。各项雷灾事故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伤亡人数较多与农村居民防雷知识欠缺、在田间或野外躲避雷雨天气时躲避方法失当、房屋在建设时未采取相应防雷措施等因素有关。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年版)中采用的电气几何理论(EGM)理论,认为雷电先导进入避雷针周边划分的不同空域是避雷针拦截雷电先导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并且避雷针拦截失效空间(侧击空域)是反映被保护物发生侧击概率的重要因子。作者通过高等数学中极坐标积分的方法并利用数学软件Matlab 计算出单支避雷针侧击空域体积模型V(H,t,h)=Hh(hF-Hh+H-F)/7(
本文利用南方电网1997-2008 年,共计12 年的雷电(地闪)定位探测资料和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59493) 1953-2008 年共计56 年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深圳地区雷电次数、强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及雷暴日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56 年来深圳年平均雷暴日为68.38 天,但年雷暴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深圳雷电密度高值区位于中西部地区,尤以西北部最高,平均落雷密度达到13-17 次/平方
通过对广西防城港市海岛无人自动气象站在特殊环境下的防雷工程施工,简述在孤立海岛无人自动气象站如何设计、安装防雷装置,使其能有效地预防雷击和保护设备安全。钩鱼台海岛呈椭圆形,处于多雷区,四面环海,空气湿度大,雷电频繁,更增加了遭受雷电损害的几率。无人自动站观测平台按5.1 米×8 米设置,采用透水性框架式结构,平台高出海面4.3 米。雷击对传感器数据通道引入设备的破坏主要是由雷电引入过电压造成,因此
根据河北省142个气象站1974-2006 年逐日人工观测的雷电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及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对河北省30 多年来雷电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雷电的地理分布据有随纬度的加大而增多、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变密的特点;河北省雷电天气夏季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春季(3~5 月),由于冷暖空气逐渐活跃并在河北省频繁交绥,造成雷电天气逐渐增多。夏季
本文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新旧版本的分类条文进行了认真比较和分析,阐明了修改颁布和学习掌握新规范的必要性,提出了对小单体重要建筑要采取防雷措施的意见。
近几年农村雷击事件增多,因遭受雷击的成因有其普遍性。我们通过对农村防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对农村的防雷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造成农村雷电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房屋缺少防雷装置和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缺乏。为此本文从农村房屋的防雷现状,到田间、林区、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的防雷现状分析,得出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雷电知识贫乏,面向农村的防雷宣传和雷电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度不够等,造成大多数农民连基本的防
西气东输豫南燃气支线工程为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输气管线的调压、增压、流量控制等一系列操控指令是由计算机网络终端控制的,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抗LEMP(雷电电磁脉冲)过电压的能力十分脆弱,燃气管线的控制单元一但受损,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是难以估量,因此驻马店燃气门站完善防雷防护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有关单位电子设备遭受雷击的分析与总结,就其中的雷击电磁脉冲防护、SPD的筛选及安装和接
利用郑州探空资料和雷暴人工观测资料,对郑州市的雷电天气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一年中郑州的雷暴日主要出现在6-8 月的夏季,约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77.7%,以7 月为最多,占夏季6-8 月总日数的45.4%,而占全年总日数的35.2%。全雷暴日变化明显,只有较少的雷暴出现在上午时段,大部分雷暴始于午后,以 14 时后出现的较多。据统计,有90%以上的雷暴天气同时伴有降雨、短时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根
现阶段的雷电预警主要分为0-2 小时的临近预报和0-12 小时的潜势预报,其中以0-2 小时的临近预报为主,由于预报手段的单一以及预报效果的不理想造成0-12 的潜势预报被忽视。闪电活动是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强对流天气。许多学者对雷暴形成机制和预报方法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研究认为,雷暴是中尺度对流活动发展的结果。在对流活动中,热力不稳定决定了对流发展的强度, 而动力作用对
为了研究年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本文采用2007-2010 年湖北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和相对应的气象台站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以观测台站为圆点,观测人员所能听到最远半径的雷暴声,建立了雷暴日数与云地闪电密度关系式,从而可采用历史雷暴日数计算出某地云地闪电密度气候平均值,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文中选取湖北省28 个气象台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