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跃水库查漏经验总结

来源 :2017年全国锚固与注浆技术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第一届锚固与注浆技术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95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黎跃水库查漏勘察为例,介绍通过地质测绘,高密度电法、自然电场法物探测试,管道电视检测(CCTV检测),地质勘探及钻孔注、压水试验,水质分析及室内土工试验等多种勘察方法查明黏土均质坝渗漏的技术方法,对类似坝体的渗漏调查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为病险水库渗漏调查提供成功经验.
其他文献
在复杂岩土层灌浆中,对于同一钻孔可灌性差异显著,其中在松散架空层位可灌性强,采用稀浆漏失量大,微小裂隙及松软带采用稠浆可灌性差,即同一种浆液的可灌性单一,浆液的随机应变性差,不能满足复杂地层的要求.目前的复杂地层灌浆工艺,浆液浓度逐级变换,扩散和凝结难以控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SJP黏度时变性浆液及其压力灌浆法.SJP浆液具有初始流动度大、黏度低、可灌性好,接近可泵期后黏度快速增大、流动度突降的
分析了蒙巴萨港站附近挖方段地层分布和土层特性,对不同深度土层进行了液塑限、含泥量和自由膨胀率等物理性质测试,并重点对下部岩土层的膨胀性、崩解性和软化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上部3.5m范围内土层具弱膨胀性,不适宜用于陆域回填,而下部岩土层自由膨胀率均低于40%,且无明显的崩解和软化特性,可作为陆域形成回填料.研究内容为蒙巴萨港站陆域形成回填料的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持.
土遗址锚固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整体力学性能和杆体-浆体界面(第一交界面)力学特性,而浆体-土体界面(第二交界面)性能对于研究锚固机制和参数取值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遗址锚固系统的特点,研发了依托压力试验机上的第二交界面力学性能试验装置及“含界面”试样的制作方法,并通过推出试验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的试验装置可以有效揭示土遗址锚固系统第二交界面受力行为,并能获取界面力学性能指标.
应用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爆炸荷载作用下3种不同锚固方式:普通锚杆、锚杆根部加强加固、锚杆根部削弱下的加固洞室围岩的变形特征及破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顶爆条件下,对于拱顶部位加速度,锚杆根部削弱加固洞室的最小,锚杆根部加强加固洞室拱顶加速度最大;对于拱顶部位位移,锚杆根部加强洞室的最小,普通锚杆加固洞室的最大;对于洞室宏观破坏程度,普通锚杆加固洞室的破坏程度最重,锚杆根部削弱加
深圳地铁某车站深基坑周围建(构)筑物繁多且距离较近,同时基坑所在区域存在较厚的素填土软弱地层.因此,基坑开挖可能引起周围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基础失稳等问题.根据对相关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提出利用袖阀管倾斜注浆加固技术,对周围建筑物持力地层进行注浆加固,减小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及其所在地层的扰动,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正常使用.
对明挖地铁车站轨排井段内支撑支护体系和桩锚索支护体系进行论述分析,并结合郑州地铁会展中心站和梧桐街站的实际施工背景,从地质适应性、受力、工期、费用、施工方便性等方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支护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最后得出当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允许的条件下采用锚索支护体系更加经济合理.
公路边坡量多面广,而锚喷技术以其适用性强,经济效益高,施工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边坡支护工程.以某公路为例,介绍了该公路的工程地质条件,简要分析了典型坡段的破坏机理,并采用锚喷技术对沿线边坡进行了支护.支护达到了预期效果,表明锚喷支护技术很适用于该公路边坡的支护.
基坑支护施工采用桩锚工艺从90年代发展至今已非常成熟,较地下连续墙在成本和工期上均有节约,而较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和放坡支护对场地要求的支护深度更为灵活,为确保桩锚支护中锚索张拉力达到要求,针对不同土层地质,锚索施工工艺有多种.本文根据某工程土层锚索施工失败的经验,在该土层进行的另外3种锚索成孔工艺试验,来分析该土层中不同锚索成孔工艺的优缺点.
针对滨临河道深基坑快速、有效地施工,采用帷幕注浆止水技术对基坑周围进行加固隔离,形成一定厚度和强度的止水幕墙;卵石层覆盖较厚且涌水量较大、施工场地受限,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设计和施工.施工结果表明,在不良地质中采用水泥浆-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较有效地控制止水幕墙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帷幕注浆技术在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加快施工速度和效率,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井点降水法作为一种成熟的基坑降水施工方法,被广泛应用地铁车站基坑施工.依托深圳地铁车站基坑工程介绍了井点降水在软土-砂层复合地层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时可能遇到的淤泥质软土降水难度较大,富水砂层存在地层变形,以及周边基坑施工影响等问题.通过利用加密真空井点降水以及对基坑降水过程中地下水位、地层变形和基坑稳定性进行严密监测等方法,有效解决了降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将来在相似施工条件下井点降水法的应用提供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