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来源 :第28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10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fangzh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调查研究了本科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及企业对应用型本科生的需求,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选题模式化、设计过程管理松懈、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对本科生毕业设计改革的方向,使毕业设计更符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所需,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其他文献
在现代职教理念下,文化课教学应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着重讨论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语文教学目标与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相结合这一话题,渗透职业素养的道德情感素养,融入专业元素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素养等。
文章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要求,结合物流专业教学及校企合作经验,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探究对策和解决方法,提出知识模块化,组织专职教师和企业专家编撰针对性强的校本教材,标准化、常态化实训教学,提高实训设施使用效率,提升学生操作水平,深挖企业资源,开拓联合使用的校企合作基地,提升实训质量,强化专业特色,设置分流预案,
传统的《安全管理》学科教学大多基于理论教学思想,大量文字化、古版化的教学理念灌输其中,使学生们产生对学科疲劳感.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哈尔滨理工大学基于创新创业项目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思想的安全管理软件开发项目,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及风玫瑰图等方法对安全管理软件进行设计,进一步对安全管理学科的教学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使学生在"互联网+"思想和创新创业思维中开
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指导及研究基础,结合社会科学尤其是安全社会科学理论对个体安全及其相关问题的阐述,试图提出安全人学理论及其研究框架.首先分析了提出安全人学理论的社会背景及其重要发展意义,进而指出了安全人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实质,最后分析提出了安全人学的概念及其研究框架.提出安全人学理论不仅是对安全科学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个体安全问题的研究,尤其对个体的安全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旨向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高校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安全专业人才,而安全工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安全工程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提炼出安全工程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安全工程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内涵,并根据北京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从全局规划、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提供了促进课程国际化建设的
概述了常熟理工学院周边苏州、无锡、南通三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特征,调研了三地用人单位对安全人才的需求情况,剖析了包括行业背景、学历结构和岗位能力要素多方面的统计数据,探讨了基于区域人才需求的安全工程专业办学思路.
依据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本科生毕业要求,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和评分表分析法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持续改进方案.通过对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完善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机制与方法,对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完善安全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的组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安全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对培养安全工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安全工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开展实践与创新活动应提高认识、明确定位,做到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同时注重与社会实践、学生就业、社会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总体呈现,反映了学生一定的专业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够让学生梳理四年以来的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对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发现毕业论文的质量却不尽人意,没有达到真正的写作目的与意义.本文就针对毕业生论文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展开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整改意见与有效措施,主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被广泛运用,电气安全这门课已经逐渐成为安全工程专业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学好电气安全尤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电气安全这门课存在的一些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改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手段和变革传统教育检测模式三种主要的解决方案,这些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对我国培养安全工程高水平人才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也对未来安全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与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