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微孔隔膜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gsmall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聚酰亚胺PI中掺杂纳米SiO2制膜,然后利用HF溶液处理脱除SiO2,得到PI微孔膜.通过测试红外、热收缩并组装成电池测试交流阻抗、充放电实验等手段对隔膜进行了热性能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I微孔隔膜在150℃下基本不发生热收缩,其耐热性能远优于Celgard2300隔膜,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锂电池安全性.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锁式移相器激励器和非锁式移相器激励器分别设计了两种监测电路的方案.该监测电路在多个产品的实践应用证明,这两种设计方案具有电路简单、检测移相器激励器故障有效、可靠性高等优点.
针对铁氧体开关在高功率环境下的电性能漂移,作者提出了一种铁氧体开关驱动器的自适应温度补偿方法,该补偿方法具有实现电路体积小,实时性强等特点,可有效地改善高功率铁氧体开关的宽温性能.
本文介绍了YIG器件的数字激励器设计,并重点介绍了降低YIG器件非理想调谐线性及温漂引起的频率偏移,提高实际应用中工作频率准确度的数字补偿方法.
本文设计的2~18GHz宽带宽磁调带通滤波器采用共极头一体化集成设计,即将两路滤波器设计在同一磁极头下,两路极头气隙设计为阶梯状,将开关集成在滤波器内,实现2-18GHz宽带宽磁调滤波器的小型化.同时对其目标参数进行设置,并进行软件仿真。
本文研究了金属离子双掺杂协同效应对尖晶石锰酸锂性能的影响。主要考察了Al、Mg、Co、Ti中的一种或两种掺杂元素对尖晶石锰酸锂晶粒结构、粒度分布、颗粒形貌等的影响。XRD研究表明,通过双掺杂元素改性的锰酸锂具有典型的尖晶石锰酸锂特征峰,且无杂峰。SEM、XRD、PSD、BET等的测试结果显示由Al、Co双掺杂得到的产物具有完整的锰酸锂尖晶石结构,结晶良好,晶粒大小约5μm左右,形貌规整,且具有较好
利用Rietveld方法对制备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数据进行拟合精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为α-NaFeO2六方层状结构,空间群为R-3m;随着温度的升高,晶胞参数c/a值总是要大于没有掺杂材料的,表明Al和F的掺杂提高了材料的层状完整性;且因Al和F的掺杂金属离子与氧之间(M-O)的键长要小于没有掺杂样品中的M-O键长,随着温度的提高,M-O键长在逐渐降低;在860℃制备的样品展现了较好的电化学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模拟了常温条件下LiFePO4/Graphite锂离子电池的放电过程,并对电池内部正负电极各个位置的电化学反应速度演化规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放电过程中电极各处的反应速率不同,且是动态变化的。
本文采用热分解法成功的制备了具有单分散性的Ni掺杂CeO2纳米颗粒,Ni掺杂CeO2纳米颗粒作为助催化剂有效的提高了Pt/C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文章利用XRD、TEM等物理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并通过CV、CA等电化学手段对制备的Pt-CeO2Ni/C催化剂进行了甲醇氧化催化活性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Ni掺杂CeO2纳米颗粒的加入有效的提高了Pt/C催化剂对甲醇的氧化活性和
以NaBH4为还原剂,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Si/Ag复合材料。采用XRD和SEM对Si/Ag复合材料进行了物相和形貌分析,并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XRD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的硅与银均以单质形式存在,且不存在其他化合物和杂质。SEM测试结果表明银呈纳米颗粒状分散在硅颗粒表面。充放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i/Ag复合材料与纯硅相比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性能。
为了限制锂枝晶的生长以及提高循环效率,本实验选取了不同溶剂和锂盐,通过电化学沉积以及SEM等手段,研究了其对表面形貌和循环效率的影响,从而得到最优的电解质.实验发现,使用LiBOB/PC电解质时沉积表面无明显枝晶,循环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