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的NOAA卫星光谱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d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研究NOAA卫星图像上云雾的光谱特征,阐述了雾在AVHRR通道光谱响应特征,根据云雾的不同顶部结构,分析了云雾反射可见光的非朗伯特性.根据瑞利(Rayleigh)准则,解释了低太阳高度角时可见光对云雾具有更强的识别作用,指出雾与云相比,具有更强的方向性反射特点.通过分析云雾层的不同红外光谱特点,说明了通道组合方法对云雾识别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针对陕北地区一次区域性降水个例,运用中尺度模式MM5V3-5进行了陕北地区植被治理和退化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生态治理后,能够使区域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使地表净盈余水分7.6%;植被退化使降水量减少,地表亏失水分3.6%.植被变化对降水的影响有热力和动力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植被改善后,地气之间的热通量增大,地表对大气的增温作用增强,使低层大气更趋于不稳定;另一方面,植被改善增大了地表的非均一性
为了能在静止气象卫星上实现微波被动遥感探测大气温度廓线,并保持一定的地面空间分辨率(如视场小于60km),就需要使用高频微波及大天线.欧洲和美国下一代静止气象卫星上都已考虑采用118.75GHz附近通道.为了充分了解118.75GHz附近通道遥感反演温度廓线的能力,为仪器研制及今后资料的解释反演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作者开展了采用118.75GHz附近6个通道遥感反演大气温度廓线的数值模拟研究.统计
本文基于VIC模型上述新的产流机制及地下水位的动态表示模型,搭建了全国50km×50km网格的包含地下水位动态表示的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框架,并进行了数值模拟.
利用合肥6分钟一次多普勒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及各种常规资料,对2003年7月8日20时至9日20时发生在皖江一带梅雨锋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大暴雨是由梅雨锋暖区对流回波带和锋区覆盖的强积层混合云回波带共同影响形成的.前者快速移动经过早先形成的中小尺度涡旋或有利的下垫面时猛烈发展,可产生冰雹、雷雨大风、龙卷等强对流天气.而两条暴雨回波带的形成、发展和维持都与大别山地区不断新生的对流单体补充有关
通过相关分析和SVD分析发现100hPa上影响华北地区冬季气温高度场异常的关键区为(140~180°E、0~20°N),11月~翌年1月为关键时段.进一步分析指出,所选关键区是位于影响华北冬季气温异常的中低纬大范围地区内的一个关键部位,而华北地区又是该关键区影响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最显著地区.
本文研究了全球、中国、欧洲和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和29年滑动均方差以及全球冬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另外运用模式结果与同时期中国东部冬季温度距平的实际资料作了对比.
利用NCEP/NCAR1958~2000年月平均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西北地区春季典型沙尘暴年和典型非沙尘暴年的感热通量场、潜热通量场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感热和潜热通量场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典型沙尘暴年中沙尘暴发生区上游和西北区东侧是影响沙尘暴发生的关键区.西北地区春季典型沙尘暴年上游区为热汇区,沙尘暴发生区主要为热源区.
本文用线性倾向的最小二乘法来估计开汛日的气候变化趋势,见图1中实直线(图略).可见,近50多年以来开汛日期呈下降的趋势,即呈偏早的趋势,线性倾向值b为-0.360,反映近50年以来以3.6天/10年的线性倾向提前开汛.相关系数r为-0.350,通过a为0.02显著性检验,说明这种偏早的趋势是明显的.1978年之前开汛日期多为正值,反映开汛偏晚,1978年之后,开汛多为负值,反映开汛偏早.
本项目研究了南岭山地浓雾的气候规律,开展了两次多学科综合野外观测,内容包括目测能见度、器测能见度、雾滴谱、雾含水量、系留探空、双参数低空探空、雾层湍流扩散、气溶胶谱、雾水样品成分、雨水样品成分.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雾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利用数值试验分析了雾生成的物理机制.认识到南岭山地浓雾发生频率高,雾害十分严重,是典型的平流雾和上坡雾,与华南锋面活动尤其是华南准静止锋
本文利用GMS-5、EDS/MODIS图像资料,采用统计模式识别技术对单层和多层云进行分类研究,在采用逐个修改聚类和模糊聚类的非监督分类器的同时,引入监督分类的思想,在样本采集、特征提取、特征选择、分类器训练和测试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统计模式识别的云分类技术,并将其应用于2002年6月10日02时台风云系的识别,逐个修改聚类和模糊聚类对典型天气系统的云系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台风云系的分类结果与台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