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和日活动距离

来源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b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2006年期间,我们通过无线电遥测、GPS技术在浙江开化水坞山区、开化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和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与日活动距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的月活动区大小为0.024~0.243km<2>,且以冬季的月活动区面积最大,其中1月份活动区面积变小,随后逐月增大;但进入繁殖期,白颈长尾雉月活动区面积再次变小。活动区大小的变化受到气候、食物条件、栖息地类型及其片段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冬季平均日活动距离和最大日活动距离均小于春季的,而均大于夏季。
其他文献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极为常见的一种小型鸣禽。本文以武汉市区白头鹎的鸣唱为研究对象,采用运用Avisoft SAS-Lab Processing(德国)鸟声
在研究猎隼(Falco cherrug)生态习性的过程中,笔者还搜集了其他猛禽的繁殖资料。2006年5月14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卡拉麦里保护区,发现一雕(号鸟)(Bubo bubo)的巢,内有3
通过4年(2003-2007年)对福建菜屿列岛(23 4605"N-23□ 4901" N,117□3843"-117□4549"E)黄嘴白鹭Egretta.eulophotes的研究表明:(1)福建菜屿列岛是目前已知纬度最低的黄
许多鸟类的卵色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卵色变化的一个功能之一被认为与巢寄生有关。寄主巢内同一窝内卵色变化小而巢间变化大有利于识别外来的寄生卵。1999年和2001-2007年间,
湖北省鸟类资源信息系统是湖北省动物资源信息平台的一个子系统,包括湖北省鸟类信息数据库、湖北省濒危和保护鸟类数据库、湖北省药用鸟类数据库、信息交互平台、信息管理系
青藏高原常常被誉为"世界第三极"。栖息于青藏高原上的鸟类需要以独特的方式适应其恶劣的天气状况、不可预测的食物因素、较低的含氧量等。本研究通过采用标准化的捕获-处理-
海南孔雀雉隶属于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是我国的特有种类,仅分布于海南省。由于缺少翔实的分类证据,它的准确分类地位,即:是灰孔雀雉的一个亚种还是独立的物种,目前仍有争议。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隶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鹎科(Pycnonotidae)、鹎属(Pycnonotus),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常见鸟类。近几年来,在其原有分布区以北,陆续
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是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有鸟类,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本研究应用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鸟类在繁殖过程中的拆巢行为(nest destruction behavior)迄今仅有少数报道。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工作期间,我们在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上发现了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