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父母教养行为是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的重要环境因素,然而目前对于其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内在神经生物机制尚不清楚。既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据提示,父母教养行为能够影响青少年抑制控制功能的发展,而抑制控制功能的损害则会增加个体罹患抑郁的风险。但是,鲜有研究对该中介作用路径进行考察。此外,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制控制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这可能与个体携带的遗传特质有关。研究显示,表达于前额叶皮层的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可能是调节个体对教养行为敏感性的重要候选基因,而目前对COMT基因参与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内在作用过程仍知之甚少。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以1046名青少年为被试(Mage=15.31岁, SD=0.37;女生占50%),采用自我报告测评父母教养行为和抑郁症状,母亲报告测评抑制控制,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抑制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过程是否受到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的调节。结果发现:(1)父母接受参与和严厉监督与青少年抑郁之间呈现显著负向关联,而心理自主与青少年抑郁呈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还可以通过影响抑制控制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而严厉监督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表明,Val158Met多态性调节了"接受参与→抑制控制→抑郁"和"心理自主→抑制控制→抑郁"的前半段路径,具体表现为,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中,父母教养行为(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经抑制控制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在Met等位基因携带者中介路径均不显著。此外,Val158Met多态性对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直接路径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路径存在差异,接纳参与和心理自主均可通过影响抑制控制功能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且该中介路径受到遗传基因的调节,而严厉监督则主要通过直接路径影响青少年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