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负(氧)离子自动测报仪的研制及观测结果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m82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负离子观测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系统性介绍了一种负离子自动化观测仪器的结构、性能、特色、安装方法与观测方法,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负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与温度、风速呈负相关关系,与湿度呈正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地表温度(LST)是区域和全球尺度地表物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子,也是研究地表和大气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参数。许多应用如干早、高温、林火、地质、水文、植被监测,全球环流和区域气候模型等都需要获得LST。本文综合分析了反演地表温度的各种方法,例如在利用热红外数据遥感地表温度中包括:利用红外辐射温度表探测地表温度的方法,星载传感器的红外通道反演LST的单窗、分裂窗等反演方法,组份温度的反演方法,
通过NOAA多光谱:卫星资料,利用引进的Rosenfeld卫星微物理反演软件和分析方法,反演了云顶粒了有效半径,采用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分析云顶微物理特征;根据亮温与有效粒予半径(T-r)的配置关系,研究了云中不同的物理过程带,以及冰雹形成和发展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冰雹云底部具有较小的粒子有效半径;低层为较深厚的凝结增长带,粒子有效半径增长缓慢,同时云顶存在明显的小冰粒了区域,表明云
利用引进的Roscnfeld卫星微物理反演软件和分析方法,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采用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直观而清晰地呈现了陕北2006年7月2日暴雨过程的云物理特征,分析了暴雨云团的发展过程:根据亮温与有效粒子半径(T-Re)的配置关系,研究了暴雨云团的云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云由两层云组成,下层为系统性的层云,呈桃红色,以冰云为主,温度在O~20℃之间变化,粒子有效半径
在人工防雹增雨业务工作中,多年来一直没有统一的地面防雹增雨作业的资料采集方法。现有的作业记录主要为行政、业务管理所用,记录文字性描述较多,增加了野外工作的困难,同时影响了资料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统计分析;对提高防雹增雨作业技术和作业效果的评估工作来说,资料采集不全并过于粗糙;各地防雹增雨作业技术相互之间难以比较。本文提出一种简单、可靠的地面防雹增雨作业资料采集方法,用填表形式,其中1/3为选择画"√
本文所用到的常规天气图资料由MICAPS提供,物理量场是中国气象局热带海洋所产品.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分析了2005年9月30日00z~10月3日00z丹江口水库流域出现的一次暴雨致洪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对该暴雨的物理量场计算与分析,中低层系统与其它信息相结合时,对暴雨致洪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为水库安全度汛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提供了可靠科学依据.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部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在青海湖流域表现为近几十年来湖泊水量锐减,湖泊周围严重沙化.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文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青海湖布哈河流域过去几十年布哈河径流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20世纪80~90年代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不同气候情景的变化趋势,对布哈河径流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0年径流增加的可
针对暴雨型滑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的需要,以江西为研究区域,从暴雨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理论入手,通过八个滑坡灾害易发点的监测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大气降水对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滑坡土体应力及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植被覆盖与滑坡的关系.滑坡稳定系数与降水量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当降水量增大时,滑坡稳定系数减小,且略滞后于降水量的峰值.在其它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地下水位升高,滑坡稳定系数直线下降.经计算,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成因的分析研究,确定了预报模型中的各类参数,阐述了激发泥石流的静态和动态影响因子中各类数据及其获取方法,详细探讨了中小尺度的区域泥石流短临预报模型和方法.选择泥石流危害严重的四川省凉山州作为研究区,利用可拓学原理,在直接获取气象局降水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泥石流短临可拓预报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开发了凉山州泥石流短临预报系统.
本文用山西省观象台2003年以来对比观测期间的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的资料,对主要的气象要素气压、气温、湿度、地温、降水、辐射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仪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气温差异较小,关键问题在于气温的渐变故障的判别;气压的对比差值逐渐增大,并稳定在0.8Hpa左右;湿度略有季节变化;浅层地温差异较大,主要出现在积雪天气;进一步探讨自动站数据评估方法,有利于自动气象站单轨运行的质量控制监测与
本文根据青海省气象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实际,并依据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设计了一套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技术装备管理系统,取代了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该系统利用气象系统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将气象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延伸到州(地、市)、县气象局.在省局建立"管理系统"网站(页),各州(地、市)、县气象局管理人员通过登录认证方式可以对本站所属设备进行网上申领、确认、查询以及编制各类报表等操作.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