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复杂断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成果与应用

来源 :第二届中国油气藏开发地质学术研讨会暨博士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港油田从2005年至2009年用5年时间,完成了港东、港西、王官屯、枣园等22个老油田的精细油藏描述工作,覆盖地质储量56755.37×104t,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从基础地质研究入手,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为一体;以单砂体和流动单元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重建精细的油藏地质模型和开展剩余油潜力分布研究,搞清潜力分布,量化潜力大小,最终以经济评价为依据确定综合调整挖潜部署方案.在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开展剩余油分布研究、编制综合调整方案过程中,配套应用了8项油藏描述成熟技术,创新发展了6个方面新技术.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阿曼D油田薄层高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特点、水平井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部分井组含水上升快的生产问题及进一步水平井注水开发的需要,进行了基于沉积模式的水平井小层综合对比研究、多信息综合小断层识别与解释,深入开展了研究区储层裂缝表征、预测、精细储层建模及裂缝建模研究.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水平井信息及虚拟井控制,建立了能够反映地震上难以识别的小断层、井间微构造精确及有利储层尖灭边界控制准确的
锦州25-1南油田属于太古宇混合花岗岩潜山裂缝性油气田,是目前渤海湾盆地已探明的最大的变质岩潜山裂缝性油藏.基于岩心裂缝观测,以及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及生产动态等信息的裂缝识别,应用神经网络判别的方法,建立了常规测井定量判别裂缝的标准.依据裂缝产状、密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将锦州25-1南变质岩潜山不同井段裂缝性储层的有效性划分为好(Ⅰ)、中(Ⅱ)、差(Ⅲ)三个级别。评价结果表明,该潜山储层以Ⅰ
裂缝建模研究的难点是裂缝空间描述及三维分布预测.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的识别、描述和预测的分析方法众多,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岩心、测井及开发动态资料表征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分布成为关键.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实践表明,在注水井压裂或注水压力超过油层破裂压力的条件下,储层中还存在人工裂缝.天然裂缝主要与储层地质特征有关,而人工压裂缝主要与地应力有关.本文选取新站油田大401区块,以钻井取心资料为基础,以测井和
火烧山油田H3油藏为一典型的复杂裂缝性砂岩油藏,其裂缝系统呈米字形,无明显主方向.该油藏目前采收率仅为13.7%,大量的剩余油存于地下。为了弄清楚这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特点,本文根据动态特征划分裂缝分区,分析不同裂缝发育区内剩余油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认为剩余油的主控因素在不同裂缝发育区内是不同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裂缝强发育区及中等发育区内。
百31断块区佳木河组岩石成分多为火山岩和沉积岩块,储层属低孔隙度、超低渗、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较强的裂缝—孔隙型储层,油井投产后产能差异大,递减快.在构造、边界断层位置进一步确认后,本文通过岩心、成像测井及压裂裂缝监测资料综合评价了储层的裂缝的分布特征和产状,在常规测井曲线上通过深侧向电阻率和冲洗带电阻率的降低、声波时差的增大、密度测井值的降低以及井径的扩径来识别,根据裂缝有效厚度下限进行了裂缝有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体主要为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其分布受沉积、构造、古地貌以及多期岩溶作用控制,储集体大小悬殊,形态不规则,分布不连续.定量刻画溶洞、裂缝三维空间展布难度大,目前该类油藏的建模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塔河四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为原型,利用多类型、多尺度的资料,建立了多元约束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形成了以高精度三维地震多属性数据体为核心的岩溶成因控制大型溶洞建
目前,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未动用储量11000多万吨,多为超稠油储量.以九7+8区为例,该区分布有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原油黏度最高的齐古组特、超稠油油藏,油藏动用程度低,开发效果不容乐观.通过开展浅层特、超稠油油藏精细描述研究,阐述沉积微相对储层发育程度、油层分布、原油黏度的控制作用,掌握影响黏度分布特征的地质因素,并综合黏度、物性、射开有效厚度等因素,进行区域细分研究,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矛盾,探讨超稠油油
本文密切结合徐深气田开发生产实际,通过影响三维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诸多因素的分析,指出现阶段只有通过充分有效利用各种基础资料,采用能够突出火山岩气藏成储、成藏机制的构造和储层预测方法,才能尽可能降低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三维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进而提出了"定源→定体→定旋回"火山岩成因层次描述方法、合成地震记录与叠加速度谱资料相结合的井震联合构建三维空变速度场方法、地质知识库指导下的多属性优化协同多次随机模
东方气田储层非均质性强,组分分布复杂.在气田二期开发实施前,从三方面进行储层的精细描述:一是开展储层沉积学研究,二是应用地球物理新技术刻画单砂体,三是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认清了储层沉积微相与砂体成因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各类储层非均质性对天然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刻画了单砂体的展布、隔夹层分布以及泥流冲沟的边界;建立了实体三维储层非均质参数模型,对储层空间几何形态及物性空间变化进行精细描述.在此基础上对
从成因角度来讲,石炭系东河砂岩内部夹层主要由沉积和成岩两种作用形成.从对流体和能量的分隔作用来讲,夹层分为两类:(1)常规夹层,厚度大约2~3m,能够起到陆相地层中4~5m隔层所起的作用;(2)砂岩内部的纹层,尽管厚度很薄,但仍能起到阻挡流体和能量的作用.海相砂岩夹层的分隔功能从3个方面得以体现:(1)增加Kh/Kv延缓底水——储层内部的纹层延缓了底水推进,使均质段显示边水推进的运动规律;(2)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