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糖蛋白基因的重排及病毒的拯救

来源 :2006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k2293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犬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据中国CDC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在中国的流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研究运用基因突变、反向遗传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将狂犬病毒(RV)糖蛋白基因(G)从第四位重排于第一位,并成功地拯救已发生基因重排的狂犬病毒.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RV各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农业是城市发展的生态依托和生态底线,生态型都市农业是北京郊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与客观要求.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北京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详细研究,进而根据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布局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平原和山区两种不同的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京郊地区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采自云南省墨江县1例间日疟患者血样,经回顾性镜检,原虫形态特别:早期滋养体多核,红细胞内多个疟原虫寄生很常见;晚期滋养体有形成带状趋势.裂殖体和配子体与间日疟原虫相似.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诺氏疟原虫.
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由于布病疫情在人间和畜间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近六年来对畜间布病疫情情况的密切关注,发现全国畜间布病新发病例明显增加,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种种迹象表明:布病疫情在畜间逐年在上升,人和牲畜发病率和阳性检出率逐年在递增.因此,控制布病疫情扩大蔓延,要从源头抓起,查找原因;要从教育群众入手,增强其防护意识;要从严格把好免疫、检疫、消毒、病畜扑杀
目的 应用时间序列对我国人间鼠疫病例数多少的预测,并探讨未来病例数发生的多少. 方法和结果 根据时间序列的鼠疫病例数运用拓扑对我国人间鼠疫病例数进行预测. 结论 预测我国人间鼠疫病例数与时间的关系.
目的 分离和鉴定猪链球菌,为疫情的确定、预防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血琼脂、生化反应及PCR对疑似猪链球菌感染病例、接触者和病死猪的血液、脑脊液及脏器等共30份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从病人脑脊液和血液中检出猪链球菌2型菌株2份.经PCR方法检测菌株,含有猪链球菌种特异性基因16SrRNA(SPE基因),猪链球菌荚膜多糖编码基因(CPS 2A基因),猪链球菌溶菌
猪链球菌2型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2005年夏季在四川省资阳及附近地区发生了动物和人的猪链球菌2型感染,共引起了38人死亡.我们对从四川省资阳及附近猪链球菌2型感染疫区的病死猪体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特性比较研究.首先利用病原菌分离技术、多重定性PCR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然后选取5株主要疫点代表菌株与1株国外参考菌株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和实验动物腹腔接种感染试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以下简称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它在吉林省流行比较早,1936年于白城子种羊场发现病羊,1938年在该种羊场发现布病病人.解放后,1953年曾在敦化镇确诊13例布病患者.经追溯调查得知,解放初我省就有人间布病散在发生.当时为了发展畜牧业生产,部分县、市分别从内蒙和吉林省西部购入大批未经检疫羊、牛,造成了畜间疫情扩散,人间发病数也逐年增多
背景和方法基因Ⅳ型戊型肝炎病毒可分离自人群和猪群.为了研究这两个宿主的关系,我们估计人群和猪群的戊肝病毒载量、分析病毒的基因并估计接触猪引起的戊肝感染风险.结果在中国华东地区,有9.6%的猪群出现粪便排毒,0.3%健康人群和68.8%的急性戊肝患者出现戊肝病毒血症.流行于人群的戊肝病毒株包括基因Ⅰ型和至少可分为四个亚群的Ⅳ型,其中有两个亚群的戊肝病毒可同时在人群和猪群中流行.从事接触生猪相关行业的
H5N1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1996年首次在中国广东引起鹅发病、死亡,1999年以后多次从中国南方表面健康鸭体内分离到该亚型病毒.2003年以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引起禽流感暴发,并在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和中国引起人的感染和死亡.2005年,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野生鸟类的大规模死亡,并随野生鸟类的迁徙而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在这一报告中,我们将对1996年以来
为了掌握布病疫情动态及发展趋势,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发生和流行,3年来我们对全地区从事接触畜牧及畜产品加工人员进行了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学检验,现将调查结果作一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