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化反应尾气中钙基吸附剂脱除CO2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化工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nqq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制天然气工艺过程中有大量温室气体CO2排放,高浓度的CO2对煤制天然气中的甲烷化反应性能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循环气中脱除CO2对提高甲烷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在CO2吸附脱附固定床装置上测定了钙基吸附剂的CO2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温度、CO2浓度及吸附压力等工艺条件对钙基吸附剂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吸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常压吸附的条件下,吸附量随吸附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结合具体工艺确定600℃为最佳吸附温度;在此吸附温度下,吸附量随CO2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变化不明显,确定为10%为最佳CO2浓度值;吸附量随着吸附压力的提高同样呈现先增加后不变的趋势,在体系压力为1.3Mpa时吸附量达到最高值.同时考察了H2O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2O对吸附剂吸附量的增加以及稳定性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Ethanol steam reforming (ESR) is a promising route for sustainable hydrogen production since ethanol can be obtained from fermentation of biomass (e.g.energy crop,cellulose,organic waste) (1,2).We stu
会议
会议
“前脱乙”与“前脱丙”烯烃分离技术是甲醇制烯烃(MTO)产品气的主要分离技术。本文假设两项烯烃分离技术处理相同组份、相同负荷的MTO 产品气,通过物料衡算和泡点进料能耗分析,从各塔负荷,目标组份损耗与进料能耗等方面,对“前脱乙”和“前胶丙”烯烃分离技术进行比较。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Cu/Zn比的铜锌催化剂前驱体,利用XRD和FT-IR表征手段对前驱体物相组成及同晶取代过程进行分析,XRD和H2-TPR表征手段且结合Bragg公式分析了前驱体经焙烧后的催化剂协同作用及分散性.结果表明,在Cu/Zn=100/0时,前驱体中只有单斜晶系孔雀石Cu2CO3(OH)2物相,焙烧后的催化剂CuO晶型较好、粒径较大、分散度较低;当原料中引入Zn2+并且增大加入量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ZrO2-Al2O3,CeO2-Al2O3,MgO-Al2O3,TiO2-Al2O3 四种不同的复合载体,然后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量为25wt%的Mo基催化剂.采用X 射线衍射、N2 物理吸附、程序升温还原、程序升温脱附等技术考察了不同复合载体负载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性质对CO甲烷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5%MoO3/ZrO2-Al2O3 催化剂具有最好的耐硫甲烷化活性.25
本文对高压聚乙烯装置超高压液压阀门填料密封的失效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基本查明了引起填料泄漏的几个重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基于部分生物质资源钾含量丰富的特点,将其与煤共转化,若能在共转化中利用生物质中富含的钾催化煤焦气化反应,富钾生物质有望成为煤气化高效、廉价而无需回收的催化剂来源。将生物质低温热解预处理,不仅有助于解决其能量密度低、不易破碎等问题,且可将生物质中钾进一步有效富集于热解固相,更有利于实现共转化催化气化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将废弃烟草秸秆低温热解制焦,在热天平中考察了这一低温热解生物质焦与神木煤焦的CO2
通过采用风化煤黄腐酸(LFA)吸附Fe3+形成黄腐酸铁络合物(LFA-Fe),后经过500℃的炭化过程,得到均匀碳包覆纳米Fe3O4复合材料(C/Fe3O4).利用X射线衍射、高倍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C/Fe3O4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其装配的模拟锂离子电池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结构的 Fe3O4 尺寸小于50 nm并且其外层被无定形碳均匀包覆,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以及降低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镍催化剂,以苯加氢为探针反应,以XRD及HRTEM 为表征手段,主要考察了催化剂活化方式——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等温还原(H2-TIR)对催化剂结构及催化苯饱和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温还原方式相比,程序升温还原得到的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镍晶粒度较小,分散度较高,加氢活性较好.表征分析发现,Ni/γ-Al2O3催化剂上的苯饱和加氢过程是在镍面心立方(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