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职高专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xiao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高职高专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新世纪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通过引入多种教学元素,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程序设计类课程有效信息的摄入。
其他文献
通过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对课堂教学、课后复习、考试等各教学环节开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现代教育技术在计算机课和其他课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解VFP时,往往先讲命令格式、功能、说明等一些相关概念,再举例说明每个命令的用法,最后学生上机练习。学生学完本门课后虽对VFP中的命令格式、语法规则及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达到的要求不明确,不知道学完本门课后能做些什么。传统的教学方法掩盖了VFP课程是围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而展开的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学中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都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组成部分,难以让学生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基础课程,教学的方式也必须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方式。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的挑战,在大学生中逐步推广网络教学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可摆脱目前受教师和教室资源不足限制的现状,逐步实现全部学生都能接受到这种知识和技能教育,提高教学效益。
计算机网络已是当今许多院校开设的学习课程,如何重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成为一个实际问题,重视与否,重要的是该课程的实践环境是否具备、内容是什么,只有重视实践环节,才能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
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中学教学计划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新思路。同时介绍初步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模式。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教育对象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计算机基础课的考试中应适应农科院校的特点而进行的改革,并对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高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是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文针对高职公共信息科技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使学生适应职业信息化、学习终身化、生活数字化的需要这一根本目的,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提出了教学实施及学习评价方法的建议。
程序设计语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才能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计的目的、实践,叙述了《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计算机教育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无论你有多老的资格,无论你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紧跟时代的潮流,只要稍有懈怠,不注意新知识的补充,就会落伍。本文就我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案及措施进行了阐述。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当前操作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教育思想,结合作者几年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套有效的操作系统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