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农村地区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心理社会因素比较

来源 :第十三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eng124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鲁西南农村地区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患者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心理社会学等诸多因素问的差异,以期为有精神障碍自杀未遂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自杀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在3家二级综合医院和2家县级中医院急诊室诊治的232例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有精神障碍组(105例)和无精神障碍组(127例),比较两组间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应付方式和行为的冲动攻击性等。结果:有精神障碍组平均年龄大于无精神障碍组(37.9±14.5:32.9±13.3,t=2.710,P=0.007),女性所占比例低于无精神障碍组(65.7%:81.1%,x2=7.099,P=0.008)。有精神障碍组自杀意向的强度明显高于无精神障碍组(7.1±2.8:4.8±2.3,t=6.498,P=0.000)。有精神障碍组健康状况、BDI、BM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健康量表、BIS及各因子的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付方式因子评分低于无精神障碍组,自责的应付方式因子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均P<0.05)。结论: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具有不同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心理社会学特征,精神疾病在有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更大,自杀强度更强。有效的专业针对性治疗是急诊室精神障碍患者自杀预防的关键。
其他文献
行为医学是在行为科学和医学科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基础上,在科学体系发生激烈变化、学科出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随着人类对生命过程与健康的认识日趋理性和整体化,现代医学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凡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行为、心理、社会因素日益受到关注。行为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代学科渗透融合的大趋势,说明了行为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融合的必要性,阐述
目的:观察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后小鼠海马CA1区谷氨酸转运体1(EAAT1)和谷氨酸转运体2(EAAT2)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昆明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和尾端放血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VD)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第4周和第8周测试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海马CA1区EAAT1和EAAT2表达的变化。结果:术后4周和8周时模型组小鼠的
目的:探讨自我统合体像障碍者的行为治疗方法。方法:以因体障求助者共30例为研究对象就行治疗研究,简单了解求助者体障的部位及相关求治经历后,均给接纳,对求助者用MMPI进行人格评定,用SCL一90和体像心理状态对其心理状况评定,用脑功能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评定。实施暗示性运动和放松行为调整,即先让求助者深呼吸,体验到头部清爽后,在音乐声中和穴位刺激下导人好感的画面调整知觉,每财3次。每次30分钟。运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常州地区四所医院572名医护人员,施测军人职业倦怠量表,对收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医护人员在躯体化维度上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文化程度的医护人员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P<0.01)。医护人员不同职称者在职业倦怠总分、成就感、躯体化维度分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
目的: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转运体(DAT)的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25例治疗前精神分裂症患者、27例长期服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多巴胺转运体(DAT)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SS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发现三组样本DAT的基因表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抑郁、焦虑发生情况及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对50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抑郁自评(SDS)、焦虑自评(SAS)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并将抑郁、焦虑评分与局部脑血流灌注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抑郁发生率为76%,以中度抑郁为主;焦虑发生率为46%,以轻度焦虑为主;对照组无抑郁发生,轻度焦虑10.6%。抑郁评分与左侧屏状核。左侧豆状核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疗机构中就诊患者躯体疾病与抑郁焦虑的共病率。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横断面设计,调查2044例综合医院就诊患者。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患者健康状况调查表,阳性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同时做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M)诊断评估。结果:经MIM诊断发现躯体疾病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率为16.24%。不同就诊科室中的共病率存在差
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单相抑郁症及其症状表型的遗传关联性。方法:提取197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和225名健康对照者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包括TPH2基因m7305115位点的312bp基因组DNA片段及PCR产物直接测序。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病例组症状表型。结果:
目的: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前额叶各脑电波的活性特征;探讨AD/HD发生的脑功能障碍机制。方法:采用教师、家长筛查及精神科医师综合评定确定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70例,(男性43例,女性27例),随机选择70例性别与年龄匹配的非AD/HD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32例)。将筛选出的被试按年龄大小(中位数分法)分出高年龄组和低年龄组。采用华幼多功能动态脑波机
目的:对照比较富马酸喹硫平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的作用。方法:70例符合DSM-Ⅳ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富马酸喹硫平及氟哌啶醇治疗四周,先后于入组前、用药第1、14天及第28天以CDSS-C、PANSS、及TESS进行评定及完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以量表分值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及药物副反应。结果:①7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CDSS-C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