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气化铁路有源电能质量调节器的研究

来源 :第四届输配技术国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改善牵引电网的电能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新型有源电能质量调节器,同时提出了一种实时补偿电流检测方法.新型电能质量调节器以牵引变电所为补偿对象,将一台三相电压型变流器应用到牵引供电系统的两相电路中.一台斯科特变压器作为隔离变压器,将牵引电网变换成了近似对称的三相系统,因而可以使用普通的三相变流器.本文提出的实时检测方法适用于从两相到多相系统,而且只需测量电压的相位,不需测量电压的幅值,检测结果不受电压波形畸变的影响.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分别证明:新型电能质量调节器可以同时补偿牵引变电所两供电臂中的谐波、无功和负序电流.
其他文献
有源滤波器的关键技术是如何快速准确的检测负荷电流中的谐波分量.目前的单相电路谐波检测算法复杂,实时性差.本文将瞬时功率理论的概念扩展到单相电路,提出了利用单相PQ理论提取谐波电流的新方法.该谐波检测算法便于硬件实现,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的单相有源滤波器可以有效的补偿单相电路中的谐波电流.
本文以近年来配网自动化认识及工程实践体会,总结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设计的一些基本设计思路,阐述了如何面对如此量大面广的配电网络分布、复杂的配电网架结构、众多的配电管理对象,以系统工程设计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从大量管理对象的信息中提炼出对系统有实际运行意义的信息,设计针对配网特点的、满足用户需求的实用化功能.
本文概述了公共事业公司现有的一些,包括可靠性控制管理(RCM)应用程序、设备监视传感器、基本设备监视算法、高级传感器以及新的用于设备诊断和可预见性维护的专家系统.本文同时按照当前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对在美国中西部一个大型公共事业公司中实现的一个主要的变压器和断路器监视程序进行描述和定位.
制造金属封闭的气体绝缘开关GIS是为了确保其设计、所用材料、维护工作和维修间隔之间最好的联系.结果是其作为电力工业的重要资产得到最佳的使用.除了高压变电站(GIS和空气绝缘开关AIS)现有的解决方案,由于自由化的市场中的迅速变化,并且更加重视资产管理,以AIS或GIS或两者结合为基础的集中更紧凑的新方案进入市场.为单独的变电站选择优化方案,需要资产的评价标准和优化管理.在过去对于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
本文在分析克隆遗传算法的几种主要遗传算子及其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电力系统的遗传算法,即提出一种配电网络的简化、染色体编码策略和修正克隆遗传算法.该方法的使用能减少配电网络重构中不可行解,提高有效候选解的比例,从而使GA算法的收敛速度大为提高.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我国电力工业改革把供电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推到了市场前沿,如何迅速地提升电网公司经营业绩和企业形象,这是关系到电网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本文力求从配电业务的分工和组织结构角度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率电力营销组织,进而全面提高电网公司绩效.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它的经营效率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和城市化,电力需求不可避免地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因
在详细分析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暂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故障选线的新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包括只装设两相CT在内的所有小电流接地系统,从而克服了迄今为止提出的一些选线方法在谐振接地系统或系统只装设两相CT时失效的问题.理论分析及MATLAB PSB(电力系统仿真工具箱)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选线方法准确、可靠,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可行性.
本文介绍了已投入运行的珠海市电缆网改造试点工程——香洲站南坑停车场线和丹田开关站联浩线电缆环网自动化改造的基本工程方案.通过其设备选型、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及向配电自动化系统升级特点的说明,为大家介绍了一种基于就地保护为理念的城网改造电缆网自动化分步实施的设计思想.
SF变压器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缺乏对其潜伏性故障的有效监督手段,设备中的SF气体在故障存在的情况下气体成分会发生变化,其变化情况与正常运行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主要研究分析SF变压器在不同情况下气体成分的变化情况,探讨氟化硫变压器中气体成分的监督项目和简便实用的测试手段.对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和加强设备的运行监督提供参考.
如何在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过程中,将供电企业的生产、经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在辽阳电业局配电管理系统中进行了成功的应用,该系统采用ArcSDE数据平台,自主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平台,既避免了国外软件系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二次开发困难,又解决了与电力生产、经营的其他数据信息共享的问题.在实现配电管理及配电网自动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生产指挥与营销决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