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旅游开发的现实化思考

来源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hao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旅游是以森林的自然美和环境美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绿色"旅游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城市居民摆脱城市喧嚣,追求自然、和谐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被誉为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但目前国内森林旅游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一系列问题,虽然各界学者对森林旅游的优化开发做了很多研究,但其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较为明显,研究成果难以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对国内森林旅游开发的现实化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系统分析了国内森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如森林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资源开发不全面,旅游对森林环境破坏严重,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然后在分析和借鉴国外森林旅游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适于我国森林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即从六方面进行开发:惊、净、精、静、经、敬.我国森林旅游开发要在对相关现存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环境、卫生、经营、项目设计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人性化思考,以此实现我国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采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协调发展模型,对江苏省1978-2011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非均衡性进行分析。土地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房地产业发展对土地市场的拉动、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区“大跃进”、征地过程中的利益驱动等动力。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协调发展存在省域内的非均衡,苏北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使得苏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与苏南、苏中地区有较大差距,城镇化发展度较低且处
经济强省指省区经济发展不仅要提高经济发展总量,还要促进该省范围内各地区协调发展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突出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四川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对历届省委发展思路的坚持和升华。要实现四川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必须正确处理总量与质量、政府与市场、发展与保护、强省与富民等重要关系,着力扩大内需,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区域和城乡布局,增添发展动力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积极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过程中最核心、最突出的问题.按照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目标,201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70%,每年的增长要保持在1.4个百分点以上,任务异常艰巨.如何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辽宁省情的城市化发展路径,以破解人口城市化的难题显得尤为重要. 城镇化的核心在于推进人口城镇化。沈阳经济区城镇
本研究旨将西部限制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与其城镇化的产业培育和发展联系起来,探讨西部限制开发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之路。而这条道路能否走得通,关键在于能不能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定位、划分、培育、建立和完善限制开发区的城镇职能,以“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和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培育和建立服务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摒弃以污染型、镶嵌式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西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实现。要形成服务型的中心
代际收入流动性反映出机会公平的特征,对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理模型考察了代际收入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财富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在此基础上,采用CGSS调查数据测度了代际收入流动性并比较了不同因素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最后考察了不同因素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贡献率,进而明晰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贫困群体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处于较低水平,较非贫困群
辽宁沿海经济带于2009年被列入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带的开发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区域经济学领域,非平衡发展论认为区域差异会存在"马太效应",市场条件下的区域差异越来越大,将会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差异性研究,运用相关指标进行差异性测度,并计算经济
本文使用2000年、2005年、2010年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的数据,通过相关计量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的区际和区内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研究。从对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地市、县域层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通过使用Morans I指数对区域经济联系进行测度,说明区域内的经济联系较强,并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且县域研究尺度上的结果更为精确。对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差异状态的分析,说明区域内的经济差
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之一是区域协调发展,使转出地和承接地的产业结构都能够处于健康有序的经济发展中。现在,国内东部地区产业出现了结构进一步升级的需要,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已经展开。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为更好地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必须加强区域间分工合作,防止产业结构趋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重视产业合理布局。注重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双重假定,将原材料(用中间品表示)、环境变量(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表示)与资本和劳动力一起,引入描述工业总产出的总量生产函数,扩展了传统的索洛增长核算模型,将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的总产出增长率分解为投入要素积累(包括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环境投入等源泉,并以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为样本进行了相应的经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200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分工的全球化和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快捷、安全地将货物运达全球的航空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27个省市已建或拟建54个临空经济区;根据国家民航总局的数据,2015年中国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从国际上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临空经济在世界上已经有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梳理这些经验,对促进中国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国外特色临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