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方法:女子运动员由于生理特征和内分泌的影响较难实现增长肌肉围度的明显增长,传统的力量训练虽然可以提升女子运动员的力量,但是肌肉围度增长较为困难。江苏花样游泳队在备战13届全运会过程中,在体能训练中引进了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即血流阻断训练,该方法利用止血带绑住肢体特定部位,在阻断或部分阻断训练部位的血液流动情况下进行力量训练。本研究针对江苏花游队实施了为期8周的上肢血流阻断训练,该方法提升女子运动员力量和肌肉围度增长效果,为这种新型力量训练方法更好的运用到运动训练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以江苏花样游泳队一线队伍12名队员为实验对象,平均年龄19.6±1.8岁,评审身高169.9±3.1厘米,平均体重55.3±3.8公斤。本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血流阻断训练对于上肢力量以及上肢和肩背部围度的影响,故主要采用前臂弯举、臂屈伸及肩上推举三个上肢基础力量训练动作进行强化训练。前臂弯举动作主要反映肱二头肌力量,臂屈伸动作主要反映肱三头肌力量,肩上推举动作主要反映三角肌力量水平,通过该三个动作训练,理论推测可以提高上臂及肩部的力量及围度从而促进花游运动员体型强壮化。根据75%1RM计算每名运动员实际训练负荷。实施为期8周力量训练,每周训练两次,采用表2中的训练计划,主要强化肌肉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具体训练方法为将止血带绑在上臂上1/3处,并尽可能勒紧使得血液阻断,以远端桡动脉搏动消失作为血流阻断的标志,在完成一组练习前勒紧止血带,结束后立即松绑,下一组练习方法同上。采用标准体位对着泳装运动员进行上肢及躯干扫描,得出人体轮廓参数,并分为左臂、右臂、躯干三个部位分析横切面、立面数据和围度数据。扫描时采用坐姿,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侧平举,使用三维扫描仪完成躯干和左右上肢图像采集,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得出人体三维数据。上述身体成分、身体围度及力量测试均在8周训练前后各测试一次,保证前后两次测试条件一致。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比训练前后各指标差异。研究结果:12名队员进行第一次体成分测试结果显示,全队体重平均值为56.29kg,体脂率为21%,瘦体重为41.9kg,脂肪含量为11.70kg,经过8周血流阻断训练,全队体重平均水平与训练前并无统计学差异,而体脂率下降4.7%,脂肪含量下降4.9%,瘦体重增加1.1%,经配对T检验训练前后体脂率,瘦体重和脂肪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8周力量训练,运动员体重基本无变化,但体脂率和脂肪含量明显下降,瘦体重明显提高,呈现肌肉替代脂肪的良好效果。无论是左右臂还是躯干,较之第一次凸出的百分比明显大于较之第一次凹陷的百分比,经卡方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左右臂凸出百分比高于躯干凸出百分比,说明由于力量训练使得运动员上肢和躯干肌肉围度均增加,肌肉丰满度提高,上肢肌肉围度增加幅度较之躯干可能更大。当然也存在部分测量点小于第一次即凹陷的情况,此时有可能说明运动员脂肪含量下降使得某些部位脂肪减少造成该种情况。躯干及左右臂缝隙距离均为正值也进一步说明各点总体而言第二次较之第一次凸出。立面数据分析方式与横切面数据相同,立面数据即为额状面数据或者表面数据,即分析接近额状面上若干点前后凹凸变化情况,同样发现经卡方检验,较之第一次凸出的百分比明显大于较之第一次凹陷的百分比,进一步说明运动员经过8周血流阻断训练,肌肉丰满度提高。左臂背面及正面凸出点百分比最高达到94%左右,说明左臂肌肉丰满度提高最大,左臂一般是运动员非优势侧,左臂丰满度提高对于平衡运动员两侧上肢力量具有一定意义。躯干及左右臂缝隙距离均为正值也进一步说明各点总体而言第二次较之第一次凸出。几乎所有横切面数据均显示第二次周长较之第一次明显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主要围绕对肩部和上臂进行力量训练,左右臂围度增加符合预期,同时躯干肌肉围度的增大说明了在血流阻断训练时,非血流量限制的肌肉和被限制血流量的肌肉一样都能获得了肌肉围度增长。训练后进行力量测试,完成规定负荷的重复次数明显增加,前臂弯举、臂屈伸、肩上推举三项测试完成次数增长42%,57%以及33%,训练前后完成次数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运动员经过8周血流阻断训练吗,上肢及肩部力量素质提高。研究结论:本研究运用血流阻断训练,并采用生物阻抗法测量身体成分,采用三维扫描仪精细化测量人体三维形态,实证江苏花样游泳队12名运动员经过8周抗阻训练后身体形态及力量的变化,结果充分表明经过高强度的上肢抗阻力量训练,队员体成分,力量和上肢肌肉体积均有积极、较为显著地增长,说明中-高强度抗阻训练并配合阻断血流对女性运动员上肢肌肉力量和围度增长发挥了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