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福衛三號GPS RO觀測局地折射率探空應用於中央氣象局全球預報系統之影響

来源 :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卫摩沙卫星三号(FORMOSAT-3/COSMIC)所提供的垂直高解析度及水平全球均匀分布之GPS RO(GPS无线电掩星)观测资料,已被世界各大中心纳入作业同化分析,并对其预报结果产生正面影响。针对将福卫三号GPS RO观测之折射率探空纳入CWB/GFS同化,中央气象局之GFS已完成了以建置局地折射率观测算子之GFS/3DVAR,并以先于高解析度(T239L30)环境下同化非GPS观测资料,再于低解析度(T79L30)环境下单独同化GPS观测资料的两阶段同化方式对GPSRO观测进行同化分析及探讨其影响。在应用了全球分区垂直向观测权重函数,与充分使用资料的情况下,分别进行了2007年7月与2008年1月的post-run实验,以代表夏天和冬天的表现。实验结果显示将GPS RO观测资料纳入中央气象局全球预报系统进行分析后,其分析对于全球的短期预报结果,均可产生中性或偏正面影响,尤其对于南半球的重力位高度场、温度场以及风场的预报普遍均有非常显着的改善。基于上述结果,中央气象局于今年(2009)7月正式将福卫三号GPS RO观测局地折射率探空纳入其全球预报系统进行三维资料同化分析作业。
其他文献
三星堆玉器是中国玉器历史上的顶峰。它是中国《史记》上黄帝以前的一段尚未被认识的历史。在三星堆玉器上,蕴藏着大量的远古信息尚不为人知,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中国任何朝代的出土玉器都不可与之相比,没有那一个民族在那个远古时代就能凿雕出如此内涵丰富、意韵深邃的玉器出来。
对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地位及目前的地震预测水平进行了简单讨论,指出了影响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进一步深入的一些人为影响因素,并提出在现有科技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经验预测水平的几点建议。提出必须形成制度,下大力气反思已完成的预报过程;制定政策,领导带头,鼓励不同意见的交流和讨论,确实体现“会商”的学术气氛和商讨氛围;与概念清晰的物理机理实验及理论研究相结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待观测资料的变化,在高度重
通过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回顾,结合国内外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发展中国地震预报研究的建议:具有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的地震预报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值得坚持,但在具体的地震预测预报探索实践中,不必追求也不可能达到“长、中、短、临”各阶段预报的完美过程,甚至“长、中、短、临”各阶段前兆异常的良好配合,是力争实现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的关键。以强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前兆机理等研
在简要分析了地震预测面临的主要科学难点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推进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对策,认为地震预测研究需要长期攻关,需要有长期的稳定的支持计划。目前推进地震预测科学进步的障碍点可能在于中期(几年尺度)强地震危险地点的确定,若在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就为最终短临预报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应强调理论创新和观测技术进步;坚持发展地震预测试验场;经验性预测与物理预测结合等。
作者提出中国地震预报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上应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性,探索内容应包括:地壳运动状态(方向、速率、范围及机理);地壳应力集中点(应力集中点数量、各点应力积累速度、范围、持续时间及其与震级的相关关系,应力集中点的演化与区内地震活动、前兆异常的相关关系);震源应力演化产生的应力扰动所能影响的范围及其量级;前兆观测仪器和预报判据等。探索的技术路线作者提出:短临预报要抓大放小,主要抓7级左右大震的监
本文对加卸载响应比简要介绍。主要有下三方面:①预测效果好:2004年发生在中国大陆有资料地区的ML≥5级地震共17次,其中15次落入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于2003年底预测的区域内。②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包括数值模拟,岩石力学实验及统计细观损伤力学研究),使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建立在一个比较牢靠的科学基础上。③LURR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未来的发展空间,除预测天然地震外,还可能对矿震、水库地
本文通过中国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对应情况的简要分析,认为年度地震危险区判定的时效定位和异常依据的选取等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年尺度中期或中短期地震危险区预测应根据不同地区震情跟踪研究进行科学的动态判定。
震源物理的研究进展表明:地震预测工程不仅是高科技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以正确的物理模型作为指导。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研究可以从气象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山地震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中获得许多启示。在今后的十年中,要注意流体,特别是超临界流体在地震成因中的作用。地震试验场应有明确物理思路,形成多种物理方法的实质性格局,改变自由进出、过于分散的情况。建议除在京津、川滇等建立构造地震预测研究试验场外,还可以利用
为探索Ms≥5.0级破坏性地震的短期临震预测问题,作者从1973年起潜心研究此问题,并于1975年5月正式提出:在震前一个月之内,将会出现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五项指标的异常,这是从气象要素上表现出来的短期前兆异常,这是孕震过程中的短期临震气象效应表现。  在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前的关键时刻,1976年7月中旬和下旬初,作者依据旱震关系和短期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
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几年在地壳形变-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静寂地震、前驱波三方面的重要研究发现,并分析了这三项研究发现在地震前兆异常机理认识中的作用。初步分析表明:深部核幔耦合作用引起的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十年尺度波动,是数年至十年尺度地震场兆波动性变化的重要调制因素之一;源于断层脆韧转换带(过渡层)的静寂地震-幔地震缓慢破裂过程,是数天至数月尺度地震短期异常变化产生的重要原因;源于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