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钢3号连铸机大方坯坯壳厚度研究

来源 :第八届冶金工程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engnan80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向结晶器内加入硫元素,采用硫印法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调查结晶器至出结晶器后一段距离的坯壳厚度的变化,分析坯壳厚度横纵向不均匀变化的原因,为结晶器冷却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大方坯纵横向坯壳厚度都不均匀,内弧侧冷却不均严重,铸坯的菱变和凹坑等与坯壳厚度不均有关,铸坯从结晶器出口至足辊段回温过程中坯壳由30mm左右减为15mm上下,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其他文献
简述了铁水脱磷预处理工艺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SRP转炉脱磷工艺的发展及特点,并简要介绍了转炉脱磷工艺在我国的应用发展。
本文是在冶金物理化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感应炉进行实验,分析铁水成分和温度对专用转炉脱磷工艺的影响进行研究.应用专用转炉脱磷时,在适当的炉渣碱度下,铁水初始硅含量不高于0.5%,铁水初始磷含量不高于0.12%时对专用转炉脱磷较为适宜.实验得出转炉脱磷预处理的脱磷与脱碳的温度临界值为1385℃.
以莱钢六流中间包为研究对象,建立中间包三维流场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原型中间包内存在明显的短路流,死区比例较大,混匀效果差,通过挡墙结构和湍流抑制器的优化设计,使中间包流场得到明显改善,其中“V”字挡墙配改造型湍流抑制器时流场效果最佳。
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将首钢迁钢136炉X80工业生产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分析,通过总结达标炉次的精炼工艺,对不达标炉次精炼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稳定操作工艺,提高迁钢LF炉管线钢生产的合格率。分析结果表明,要提高LF精炼脱硫深度,必须重点提高造渣阶段的脱硫深度,降低渣中和钢中氧含量,改进底吹氩制度,同时提高CaO的脱硫利用率。
以国内某钢厂三流矩形坯连铸机中间包为原型,根据相似原理,按1∶3的比例建立了水模型,研究了中间包内的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原型控流装置,两流水口间差异大,平均停留时间短,死区比例达到55%,经优化后,流场变得均匀稳定,基本可以消除两流水口间的差异,差异降至小于4s,平均停留时间得到延长,死区比例由55%降至15%水平。
通过LF渣面加铝深脱硫试验表明,每炉加铝量为270 ~ 300kg时,LF精炼10min后炉渣中(FeO+MnO)含量就降低到2%以下,精炼过程钢液中的硫含量随炉渣中(FeO+ MnO)含量的降低而迅速降低.当炉渣中CaO/Al2O3为2.3~2.5,MI指数为0.4~0.6时,脱硫效果最好,精炼结束时钢液中的硫含量为0.0006%~0.0008%之间.而当钢液中酸溶铝含量超过0.03%时,其含量
本文对某钢厂六流T形中间包注流区控流/导流装置对钢液流动状态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计算比较了两种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特性的变化与差异.结果表明:注流区设置高挡墙和合适的导流孔后,中包出口各流钢液的流动路线明显增长,对应的停留时间相应增加,且钢水至各流出口处停留时间差异和温度差异均大大减小,死区比例可降低20.7%.
为提高连铸结晶器的使用寿命,对铜管的标准、设计、加工制造、生产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常见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并从生产应用效果的角度分析了结晶器设计与铸坯质量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首钢三炼钢2号矩形坯连铸机使用的各种保护渣性能与成分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软件得到相应数学模型.得出结论,即提高保护渣碱度,增加渣中MgO、F-含量能够显著升高熔化温度,但F-加入量超过6%后,熔化温度随F-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降低保护渣黏度作用大小排序为:F-> R( CaO/SiO2)>MgO.熔速随CaO、SiO2和Mg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CaO、SiO2对熔速的影响相比MgO而言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得出了四种轴承钢保护渣所含有的具体元素,再经过化学分析,测出了保护渣的化学成分含量。四种轴承钢保护渣成分含量各不相同,有的Na2O含量较高,有的MgO含量较高,有的Al2O3含量较高。在此基础上测出了其两个基本物性:熔点和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