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剪力墙结构开设角窗角阳台的抗震分析和加强措施

来源 :第十一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8度地震区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转角处设置角窗或角阳台的情况,以及改变角窗角阳台的数量,与不设角窗或角阳台的结构对比,通过小震弹性和大震弹塑性动力分析认为:剪力墙结构增设角窗及角窗数量的改变,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影响不大,但增设角阳台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应加以限制,并提出了加强措施。
其他文献
根据钢材与混凝土材料位置关系不同,混合结构经历了由内置关系到外包关系、由组合构件到混合体系的发展过程。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因兼有钢结构施工速度快和混凝土结构刚度大、成本低的特点,被认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之一,研究人员对其受力特点进行了研究。然而,近年来又出现双塔连体的高层混合结构体系,其结构受力特点及动力反应特点更为复杂,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本文针对某100米高钢
通过对一复杂边界条件下大跨度单层椭球面网壳结构的缩尺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系统研究了单层网壳结构自振特性和抗震性能,观察其节点位移、加速度和杆件内力的变化特征.
本文以2个巨型钢框架结构作为算例,通过改变巨型梁数量和位置,假设了不同的结构计算方案,输入代表不同场地条件的5条典型地震波和4个场地类别的设计反应谱,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计算方案的算例进行三维弹性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案结果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巨型梁的数量和位置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巨型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抗震设计方法提供基础.
本文通过对带转换层双塔楼连体高层建筑结构1/20整体模型模拟振动台试验,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比及其在7度多遇、基本、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等,研究了模型结构的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并根据试验结果和相似理论,推倒、分析了原形结构的地震反应.
某超高层塔楼53层,结构高度250m,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设有加强层及竖向主要受力构件高位转换层。本文介绍该超高层塔楼的振动台试验整个过程,就该高位转换超高层结构体系、振动台试验模型材料的选取、动力相似关系的确定以及试验方案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根据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该建筑总高超过了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最大高度190m限
为了研究不同轴压比的内藏钢桁架组合中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本文进行了6个1/3缩尺的中高剪力墙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其中包括2个普通混凝土剪力墙、2个内藏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和2个内藏钢桁架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比分别是0.2、0.5。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轴压比下各剪力墙的承载力、刚度、延性、滞回特性及破坏特征。试验及分析表明:在不同轴压比下,内藏钢桁架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比普通混凝土剪力墙
建立了钢筋混凝土(RC)柱屈服位移角和极限位移角的计算式,对141个试件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计算式的相关参数。RC柱的屈服位移角与受拉钢筋屈服强度、柱截面高度和轴压比有关,极限位移角与轴压比、剪跨比、配箍特征值等有关,与纵筋配筋率关系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位移角需求、剪跨比和轴压比计算RC柱配箍特征值的公式。
在已有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的特性,对比分析了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提出设置支撑能够有效的提高多层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抗扭刚度以及解决不规则结构平面偏心的问题。同时对于支撑体系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及探讨。
为研究钢骨形状对高轴压比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完成了4片高宽比为2.32的钢筋、钢骨和钢管混凝土剪力墙试件在轴压力和往复水平力作用下的试验。试件的破坏形态为底部全截面混凝土压坏,约束边缘构件内的纵筋和钢骨(钢管)压曲。钢骨和钢管提高了试件的正截面承载力,且随位移增大试件能稳定地保持最大承载力。配置槽钢的试件的极限位移角与钢筋混凝土试件接近,配置方钢管的试件的极限位移角略大,配置圆钢管的试件的极限位
本文引入弹塑性位移反应谱法作为剪力墙结构目标位移估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剪力墙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中去.以一工程实例对这种方法步骤给出设计示例,应用剪力墙各性态点下位移角拟合公式进行了各性能需求下的截面设计。用9条地震波对该工程结构进行了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弹塑性位移反应谱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剪力墙位移角需求的估算方法,能够达到一定的工程应用要求,本文提出的剪力墙性态设计方法能够将剪力墙的设计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