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ch信号通路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来源 :2017上海市医学会变态反应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Notch信号通路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取健康的6周龄Balb/c小鼠制作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模型.采用DAPT作为γ-分泌酶抑制剂(γ-secretase inhibitor,GSI)阻断Notch信号通路.实验小鼠分为5组:(1)空白对照组,(2)变应性鼻炎组,(3)溶剂治疗组,(4)1mg/Kg DAPT治疗组,(5)5mg/Kg DAPT治疗组.行为学观察不同组别间挠鼻和喷嚏次数.得出结论Notch信号通路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阻断Notch信号通路能够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炎症程度。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瞬时受体电位M8 型离子通道(TRPM8)在冷刺激诱导哮喘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途经。方法 建立“冷刺激诱导哮喘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的细胞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观察TRPM8 特异性拮抗剂BCTC、TRPM8 过表达慢病毒、TRPM8 干扰慢病毒、蛋白激酶C(PKC)特异性抑制剂钙磷酸蛋白C(calphostin C)以及核因子-κB(NF-κB)特异性抑
会议
目的 观察联合降阶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的有效性以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法试验,从4 家中心选择轻中度急性发作期的喘息患儿206 例,其中试验组106 例、对照组100 例.① 试验组采用联合降阶梯方案:醋酸泼尼松片,0.5 mg/(kg·d),清晨顿服,疗程3 d;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 mg/(kg·d),1次/d,疗程3 d;妥洛特罗贴剂,0.5 mg/d,1次
会议
目的:探讨IL-13R130Q 多态性对其蛋白分子构象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Uniprot 软件获取IL-13 的氨基酸序列及ID 号,应用Project Hope 软件预测IL-13R130Q 错义突变对氨基酸特性、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及通过SWISS-MODEL 同源建模服务系统预测IL-13R130Q 的分子构象。结果:Project Hope 软件预测结果显示IL-13R130Q
目的:探索IL-13R130Q 多态性对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分泌、增殖和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野生型及变异型IL-13 重组蛋白,以不同浓度(1ng/ml,10ng/ml,50ng/ml,100ng/m)刺激原代培养的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24h 后运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肌凝蛋白、钙调节蛋白及高亲和力IgE 受体的表达;Elisa 法检测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
目的 研究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动态变化,以及EB 病毒(EBV)合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免疫功能影响,为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3 例IM 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进行检测,并与25 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分析9 例HCMV 阳性IM 患儿与14 例HCMV 阴性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化抗原表达
会议
气道重塑是哮喘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局部的气道上皮损伤诱导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样转化(EMT),使上皮细胞逐步丢失极性和胞间连接,细胞外基质的分泌能力不断加强,促进气道重塑的进展,但具体的分子调节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硫氧还原蛋白结合蛋白(TXNIP)通过影响EMT参与哮喘气道重塑的关键作用和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多于婴儿期发病,慢性进行性发展.其在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都与过敏性哮喘极为相似.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二者有时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遵循着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AD作为特应性疾病进程的启动者,随年龄增长逐渐演变为哮喘.本研究旨在关注AD启动过敏性疾病进程及其影响哮喘发病的具体机制.AD的发生不仅直接破坏了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其可能通过ILC2的活化,推动A
在喘息儿童中验证优化后的汉族儿童哮喘易感基因预测模型(由IIL13R110Q、IL4-590C>T、ADRB2R16G和FCER1B E237G构成).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212名喘息儿童进行上述4位点基因分型,根据汉族儿童哮喘易感基因预测模型将其分为哮喘高危组和低危组.分别采用宽松、严格标准哮喘预测指数对所有喘息儿童进行阴性或阳性判定.比较哮喘高危组和低危组在哮喘预测
分析长期低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对中国轻中度哮喘儿童身高的影响.本项目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成员单位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将966例年龄3~9.5岁儿童纳入统计学分析,包括ICS长期治疗组173例,即曾经接受ICS治疗至少1年,并已停用ICS治疗至少6个月的轻中度哮喘儿童;非ICS长期治疗组415例,即无ICS治疗史或曾经接受任何剂量ICS治疗不超过2月/年的轻中度哮
探讨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回顾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应用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8例难治性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1年和术后1年肺功能、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次数、计划外门诊就诊次数、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哮喘生存质量评分(AQLQ评分)和胸部影像学,观察术后不良呼吸事件和并发症等.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