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藻酸钙伤口敷料在肛瘘术后的临床应用观察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肛瘘术后创面系开放性创口,因排便或术后创面引流等因素,均可导致创面的延迟愈合。而由于手术切除了病变组织,形成了创面,加上患者的恐惧心理和手术刺激,常引发便后疼痛,且术后创面渗出增加,加之病菌作用,可使局部发生炎肿,进一步导致疼痛加重。通过临床应用藻酸钙创口敷料,或传统中医药外敷,观察到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病人术后疼痛感,藻酸钙治疗组在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渗液减少时间及创面疼痛减轻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中药组。
其他文献
肛门瘙痒症一般限于肛门周围,但有时可蔓延至会阴、阴囊或女性外阴.瘙痒多为阵发性,夜间加重,长期瘙痒使患处皮肤变厚,皱襞肥大,皮肤发生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现代医学对肛门瘙痒症的机理仍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表皮内及真皮浅层的游离神经末梢为痒觉感受器,受物理、化学等刺激后导致局部组胺、激肽和蛋白分解酶等化学介质的释放,并作用于神经末梢,引起冲动,产生痒觉.治疗方法以往多采用中药外洗以祛风渗湿,
本文介绍了两例应用加减桃花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均得到了满意的疗效,在此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
慢性结肠炎以腹泻、腹痛及粪便中含血、脓及黏液为主症.病变以溃疡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但亦有遍及整个结肠者.属于中医学的"肠游"、"久痢"、"滞下"等病症范畴.称之为"热利".其成因多由饮食不节,过度劳累,心情不畅等,致肠胃虚弱,湿邪挟热乘之.近年来笔者根据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的治则,用白头翁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26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结肠慢输型便秘是由于胃肠道传输障碍而致的便秘,其病因不明,症状顽固,治疗困难,现代医学对本症治疗最终多采用结肠切除或次全切除等外科方法,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且远期疗效并不十分满意.中药内服治疗便秘有悠久的历史记载和广泛临床基础,但滥用"泻剂"治疗,反使症状加重.笔者结合我院便秘专科治疗本病的多年经验,浅谈体会,以飨读者.
引起出口梗阻的原因很多,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有:RC、IRI、PRS、SPFS、PD.现将我院从1995年开展应用排粪造影技术以来,发现的196例病例报告如下.排粪造影对直肠肛管功能性出口梗阻病变,有很大诊断价值,不但能明确诊断,且可了解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范围,为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一般国产200mA普通X光机即可进行.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合并直肠内脱所致便秘是个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近年来,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肛肠外科学者的重视.若单纯采取保守疗法,靠服用缓泻药物,往往疗效欠佳.而采用手术治疗,目前多数学者仍用常规的经尾骶下切口作耻骨直肠肌松解术,有手术复杂、创伤面大、易感染、复发率高等不足.笔者自1995年10月起,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取耻骨直肠肌挂线勒开松解术和直肠内脱垂消痔灵阶梯式注射
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直肠癌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随着国内对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技术改进和双吻合器的应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逐渐增多,由此而产生的术后局部复发的发生率相对增多.术后局部复发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手术的失败.因为在局部复发的病例中,只有22﹪~47﹪可以再次手术,但再次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仅10﹪,全部复发的病例再次治愈的机会仅3﹪~5﹪,预后极差.我科自1995~2001年共行中低位直肠
大肠癌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胃、食道癌,而其中直肠癌多见,乙状结肠癌次之,盲肠癌少见.我院自1985年10月至2002年6月在接诊的17万肛肠病例中,共查出大肠癌297例,误诊病例184例,其中患者自误112例,占61﹪;医源性误诊72例,占39﹪.现作分析以引起警惕,提高早期确诊率.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笔者自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自创了一种铣瘘术,有选择性地选取了10例肛瘘患者,进行了尝试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本手术方法基本不损伤肛瘘以外的肛门正常组织,因而对肛门的生理功能和肛周的外观也几乎无任何影响,且器械的材料来源方便、价廉,制作简便,手术操作也简单、快捷,非常易被基层医疗单位掌握和运用.
肛瘘实际上是自从有医学史就开始有记载的一种疾病,但其手术后的并发症很多,包括粪便污染衣物、排出黏液、肛门失禁、脓肿和肛瘘的复发等,临床有时较难处理.理论上讲,完全切除瘘管组织,缝合修复内外括约肌能够治愈肛瘘,但对于复杂性肛瘘,因其支管较多,延展范围较远,彻底清除瘘管损伤较大、对感染不易控制而常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内外括约肌的作用及如何保护、修复括约肌,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