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孕期母体感染聚肌胞苷酸(polyinsinic acid-polycytidylic acid,Poly(I:C))导致的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时行为学方面、脑内胶质细胞数量和形态方面的变化,分析不同脑发育阶段机体的免疫紊乱状态及其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选择无特异病原体的5只SD雄鼠和1 8只SD雌鼠进行育种。2获得的15只孕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和对照组(n=7),分别于G9(确定怀孕后第9天)尾静脉注射10mg/kg poly(I:C)和0.9%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结束后立即返回原笼中,注射3小时后各组随机选取3只动物作为质量控制,心脏取血检测孕鼠血浆中IL-6、IL-1β和TNF-α的蛋白质水平,以确定注射效果,余孕鼠无干扰生产。3仔鼠离乳时(21日龄),根据亲代来源分为模型组(n=40)和对照(n=37),自然生长。4分别在青春期(6周龄)和成年期(8周龄)时对两组仔鼠进行自发活动和Y迷宫的行为测定。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两组仔鼠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时前额皮质和海马两个脑区内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钙结合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 1,Iba 1)的阳性表达。6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两组不相关样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p<0.05可认为有显著性差异,采用SPSS20.0软件对各组实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1模型组孕鼠血浆中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自发活动中青春期模型组大鼠移动总路程和中心区域路程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成年期模型组大鼠移动总路程和中心区域路程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Y迷宫实验中青春期模型组大鼠在起始臂停留时间大于对照组,新异臂停留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起始臂和新异臂中穿梭次数、其他臂中停留时间及穿梭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期模型组大鼠在新异臂停留时间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异臂中的穿梭次数、起始臂和其他臂中停留时间及穿梭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青春期时模型组额叶和海马中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成年期时模型组额叶和海马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时期模型组的不同脑区小胶质细胞均处于活化状态(胞体变大,突起缩短减少)。5青春期时模型组大鼠额叶和海马区域中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光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p>0.05),成年期时模型组大鼠额叶和海马区的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模型组大鼠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时均出现类精神分裂症样症状,2模型组大鼠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时不同脑区中均存在小胶质细胞活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则仅出现于成年期,表明孕期感染所致的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在发育不同时期存在持续性大脑神经炎性反应,且发育早期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