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评估鲜红斑痣皮损皮肤层厚度及血流情况,探讨超声对鲜红斑痣评估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195位鲜红斑痣患者,共238例皮损。比较皮损处与正常皮肤皮肤层厚度及血流分级及其影响因素。其中91位患者,共103例皮损进行光动力治疗,比较其治疗前后高频超声表现。结果:(1)皮损处皮肤层厚度与血流分级与正常皮肤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损处皮肤层厚度与血流分级高于正常皮肤(P<0.01)。(2)红型、紫红型、增厚型皮损厚度及厚度差值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厚型>紫红型>红型。三型鲜红斑痣血流评级差异及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厚型>紫红型>红型。(3)男性与女性患者皮损厚度、厚度差值及皮损血流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女性。(4) 1-17岁年龄组与18-60岁年龄组皮损厚度、厚度差值及血流分级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8-60岁年龄组>1-17岁年龄组。(5)面部、头颈部、四肢躯干鲜红斑痣皮损厚度、厚度差值及血流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头颈部>四肢躯干。(6)年龄和皮损厚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 (P<0.01)。(7)治疗后厚度较治疗前变薄,血流分级较治疗前降低(P<0.01)。(8)不同分型患者患者治疗前后超声指标比较:厚度差值:三型鲜红斑痣两两比较,红型与增厚型治疗前后平均厚度差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红型与紫红型、紫红型与增厚型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流分级差值:三型鲜红斑痣两两比较,红型与紫红型、红型与增厚型鲜红斑痣治疗前后血流分级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紫红型与增厚型血流差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视觉评分患者超声指标比较:无效38例,有效39例,显效16例,基愈10例。四种视觉评分患者治疗后皮损厚度均变薄,血流分级均降低(P<0.01)。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敏感反映皮肤鲜红斑痣皮损皮肤层厚度、血流情况的变化,其数值受分型、年龄、性别、部位多种因素影响。高频超声能发现光动力治疗后鲜红斑痣皮损厚度变薄及血流减少的变化,特别是在临床视觉评分评估为无效的这部分患者,仍然能发现皮损厚度及血流的减少,说明高频超声对治疗效果的评估较视觉评分更为敏感,可成为鲜红斑痣准确评估的影像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