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差分的全矢量法

来源 :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2007年综合性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yshi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广域差分改正矢量的组成元素集之一的电离层模型参数集,分别用 Klobuchar 模型和Georgiadou 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详细推演了广域差分改正矢量估计的全矢量法。在统一的数学模型中给出了统一解算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差和广域差分基准站时钟误差的计算公式;对理想状态下的模型参数、基准站和跟踪的卫星的数量关系进行了探讨,这将有助于设计广域差分数据处理中心的计算规模。
其他文献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阐述M≥地震无论是发震时间还是震中位置均符合疲劳破坏的规律性,证明地震是地层的疲劳脆断.
会议
冻土场地上的结构在地震时除了受到地震力的作用外还会受到冻土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叠加在一起,会使建筑结构的震害加重.本文就这一问题针对各种类型的结构讨论其震害特点及预测方法.
探讨了具有中强震过渡区特征的江淮地区潜在地震发生区的研究途径;提出了确定性的地震动背景值的概念,将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相结合,探究江淮地区地震动分布特征.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能体现概率性和确定性地震危险性综合分析成果的各潜在地震发生区地震综合场等值线图.为中强震过渡区地震动区划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例.
本文论述了网络构造体制及其成生机制和地震活动性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西蒙古高原周缘及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构造机制和成因机制以及预测的数字模拟研究.
大震预报是地球科学中极为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在总结了历史上8级大震的短临前兆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8级地震短临前兆所独有的现象.
根据1910年以来基本磁场长期变化资料和1950年以来地磁图资料,探讨了基本磁场长期变化的区域异常与我国8级大震(1920年海原8.5级、1927年古浪8.0级、1931年富蕴8.0级.1950年察隅8.5级、1951年当雄8.0级、1920年和1972年台湾8.0级地震)可能的联系.包括: ①中国地磁等变线图与8级大震;②大陆磁异常中心的移动与8级大震③基本磁场长期变化转折时间与8级大震.
据大量明代文献所记,该地震发生于1556年1月23日,震中在蒲州-潼关之间,烈度十二度,震级8,为主震-余震型;地裂带自咸阳绵延至襄陵,长约360公里;发震构造可能是北北东向走滑断层;死人至少83万,为中国第一大震灾.
Galileo 的4 个频率和GPS 的L2 频率可形成有良好特性的组合观测值,利用这些组合观测值可以直接解算整周模糊度。本文选择长波长组合观测值和弱电离层组合观测值,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分步固定整周模糊度,并计算出每步模糊度解算的成功率。此法解算组合观测值模糊度成功率较高,而解算基本载波模糊度成功率较低。
激光跟踪测量系统是瑞士徕卡公司生产的高精度工业测量仪器。它具有测量精度高、实时快速、动态测量、便于移动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工业、高能粒子加速器工程以及大尺寸计量等行业中,均有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利用激光跟踪仪进行三维定位时秩亏网的平差方法,并根据实例分析了平差结果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