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典型干旱年的环流特征量分析

来源 :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分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q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干旱综合指数定义了浙西南的干早多发年和少发年,通过干旱多发年、少发年与其前期及同期的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分析,可以为浙西南地区的干旱预报提供一定的预测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干早多发年和少发年中两太平洋副高、极涡、西藏高原指数、南方涛动指数、太阳黑子等环流特征量有明显的差别。其中干旱多发年的前期及同期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明显偏强,面积明显偏大,西仲脊点明显偏西;极涡强度偏弱极涡面积偏小;太阳黑予数为正距平。干旱少发年则反之,另外干旱日数与前期的SOI指数存在着显著负相关,与同期的SOI指数存在正相关.在厄尔尼诺,浙西南降水偏多,干旱少发;在拉尼娜,浙西南降水偏少,干旱多发。
其他文献
使用1965~2009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江苏省15个气象观测站的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气温,日日照时数这三个气象要素,利用赤霉病气象等级促病指数算法进行历史回代检验,并与植保部门提供的小麦赤霉病最终发病率资料进行对比,检验赤霉病气象等级促病指数算法的准确率为86.92%,并分析了误差存在的可能原因。
基于LDEO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将东、西太平洋暖池及异常北风、西风一并结合起来考虑,完善了1997/1998 E1 Ni(n)o事件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异常西风驱动西太平洋暖池东端暖水向东伸展直接有利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加;异常西风激发东传的暖Kelvia波对东太平洋的冷上升流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加;东传的异常西风可以通过埃克曼漂流效应将赤
利用GISST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北半球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IOD,Indian Ocean Dipole)和北半球对流层位势高度异常之间的遥相关模态。结果表明:第一,北半球对流层位势高度场存在和IOD变化密切联系的遥相关作用中心,并产生一列从印度东北部出发,到达加拿大东部的Rossby波列。第二,该遥相关模态在整个对流层呈现近似正压的结构。第三,位势高度场对IOD变化响
本文使用ERA40加逐日和逐月资料,揭示了东亚上空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STEA)的季节变化特征,对与之相联系的东亚大气斜压性、东亚副热带急流(EASJ)和东亚温带急流(EAPJ)的季节演变特征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亚上空的大气斜压性、ST队和EAPJ都在春季和秋季大,夏季不明显,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大气斜压性和ST队活跃的原因在于较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加上由于春季迅速加强的中纬度大陆表面感
用小波交换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自1951-2006,56年来月降水量距平和月温度距平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结构。以及与AO标准化资料,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了AOI、西北地区冷暖和旱涝变化的多尺度结构和时域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AOI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为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诊断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人类活动加速发展正在改变区域气温的空问格局,表现为:(1)1961—200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增温速率在 0.28-0.50℃/10a之间,是1961-1995年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0.1-0.25℃/10a)的两倍,迅速增温导致长江三角洲2001-2006年区域平均气温比30年(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高0.8℃,增温速率空间差异改变了区域气温纬向分布型态,在上海大都市区形
利用1961~2008年长三角地区59个站点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通过对极端气温、极端气温的趋势变化和日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长三角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长三角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的高值区都在西南部的浙江建德地区,年极端最低气温在西北部的内陆较低,在南部浙江地区较高,但浙江西北部均有一个较明显的低值区域;四季中除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和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外,均
2010年7月30日-8月5日,8月10日-14日,江苏中南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晴热高温天气,由于副热带高压中心位势高,期间台风活动稀少,冷空气势力偏北,导致此次过程具有出现高温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较高的特点,为10年来较强的晴热高温天气过程。高温天气造成区域范围内供电量猛增,中暑人数明显增多,给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本文根据2010年南京地区入梅日的疑点,发现2010年6月17日宣布入梅以后,由于东北冷涡的活跃,副热带高压并不能稳定控制江淮地区,造成南京地区宣布入梅后10天没有明显降水。结合多种入梅指标的参考和物理量诊断、PWV诊断出入梅日应该划定在7月9日较为合适,但是结合连续降雨日的开始,应从服务效果选取6月28日作为2们0年南京地区的入梅日。同时,建议江苏省入梅指标应该加入对东北冷涡的描述,对公众的梅雨
根据上海市奉贤区2009/2010年冬季气温、降水、日照、灾害性和极端天气事件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天气气候特点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发现今年冬季偏长(入冬早、冬季结束晚)、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灾害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与天气环流异常有关,也与海温异常、厄尔尼诺事件以及黑潮区和赤道印度洋海温偏高吻合。分析结果可以提高基层气象台站预报和服务人员对此种冬季天气气候特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