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减量化途径

来源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物质减量化的探讨在国内学术界并不多,一般的研究都局限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和工业生态学中.而我们认为,与"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的环境保护思想相比,物质的减量化更全面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物质的减量化是指单位经济产出所消耗的物质材料或产生的废物量的绝对或相对的减少.从微观层面上,市场机制具有物质减量化和物质增量化的双重作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替代关系,为物质的减量化提供了一种可能.从宏观层面上,实现物质的减量化就要抑制总需求,减缓总需求的增长速度.从工业生态学上,工业体系的共生而形成的工业生态园区即可以减少整个工业系统资源的消耗,又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废物排泄.中国的物质减量化空间很大,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有利于物质减量化一面,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必须要有环境的约束.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①人口的流向从乡村到城市,使留守呵护生态的劳动力大量减少;②建设规模的扩大占用大量的农田等,使生态资源遭受大量减少;③工业生产所必须的能源、资源的开采,对生态养息造成破坏;④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对生态造成直接影响.而农村在维护生态环境中,贡献了切身利益:①在源头生态地区,为维护生态环境,限制发展工业生产.②资源的开采,短期不能恢
本文分析了当前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城市的演化路径,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特征,从生态城市规模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理解,界定生态城市规模的概念.基于系统分析法,对生态城市规模系统的特征、内在作用机制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做系统分析.尝试建立完整的生态城市规模概念与理论模型,为生态城市规划提供规划基础和科学依据.最后,分析生态城市规模的研究不换足,并展望其研究趋势.
经济流失是一种负经济现象,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既是一部财富创造史,同时也是一部经济流失史.然而,由于经济流失这种负经济现象的间接性和隐蔽性,长期以来未受到经济学应有的关注.而今,经济流失的积累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深入研究经济流失的规律,寻求非流失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本文在阐述经济流失、正负经济现象等重要范畴和命题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流失经济学的必要性和
本文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分析与论述了科技进步是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动力,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依靠科技进步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
本文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选取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各项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型,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属于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且2001-2004年协调发展值逐年下降,可持续发展情况呈下降趋势.说明成都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加环保投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还应将循环经济理论应
毛集作为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过10年的建设与探索,完成了撤乡建镇、建立镇级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撤镇建立县级综合实验区的三大跨越,成为淮河岸边的"淮上明珠"、安徽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典型、远近知名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2003-2005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问题,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城市河流水质受到污染,但水能依然存在且可以利用.本文研究了利用水能进行大气复氧的方法,并将其引进污水生物处理领域.可将被污染的河水进行原位生态修复,使其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当电费为0.6元/(kw·h),只需≤0.15元/t的运行费用).该研究革除了鼓风曝气进行大气复氧(利用动能),突破了污水生物处理的"音障",充分发挥了水能利用生产费用低的优点,创造了水能利用与环境学科相结合的典型,开辟了水能利
桂西山区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资源的原生态.但桂西属于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少数民族区,使得其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特殊性.论文分析了桂西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以及桂西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提出建立多级资源遗产保护、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元素库等原生态旅游资源安全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思路.
本文首先根据C-D生产函数理论推导定量评价土地的集约系数与粗放系数模型的逻辑关系的合理性,然后采用势分析方法确定河南省及其各社区市的弹性系数,最后计算建设用地的集约系数与粗放系数,并根据土地利用集约系数和粗放系数这两个重要参数确定各自建设用地利用发展模式.本文的研究为各地促进区域建设用地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因地制宜地制定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