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禁毒工作站在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中的实践与思考--以温岭箬横镇试点为例

来源 :国家禁毒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温岭市毒品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吸毒人员仍呈快速蔓延态势,特别是吸毒人员漏管脱控现象问题较为突出.2012年以来,温岭市箬横镇在上级党委政府及禁毒委的正确领导下,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管控不到位的问题,以加强和推进村居禁毒工作站建设作为突破口,在全镇114个行政村居全面建设禁毒工作站,进一步延伸社区戒毒(康复)管理工作的"触角",有效夯实了禁毒基层基础工作.通过近几年工作实践,成效初显,得到省、市两级领导充分肯定.本文主要对前阶段试点工作进行一次梳理和总结,从创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模式角度出发,对如何建设和推进村居禁毒工作站在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实践作用作一探讨.
其他文献
据《2015中国禁毒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达295.5万人,而实际吸毒人数可能超过1400万人.面对日益严重的禁毒戒毒形势,本文从禁毒戒毒专业人才建设、法律法规、执法、预防教育、替代式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望能为禁毒戒毒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社区戒毒制度是我国遏制毒品泛滥中一项重要制度,其贯彻落实是我国禁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社区禁毒制度的法律价值,指出现行社区戒毒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社区禁毒制度完善的对策,从而为我国社区禁毒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当前,毒品已经成为社会"三大毒瘤"之一,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仍然"顽强"生长,毒品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涉毒案件不断攀升,已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破坏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自2008年《禁毒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戒毒康复场所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但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后,无法真正融入社会,形成"强戒-复吸-再强戒-再复吸"的恶性循环,在就业过程中
体检作为一项医疗基础工作,在目前的戒毒体系下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查病式"体检仅仅注重戒毒人员是否患有疾病,而对其综合的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后续的健康服务关注不够。本文通过对原有体检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探讨建立一套规范化、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体检模式,以期为戒毒人员医疗康复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社会帮教是禁吸、戒毒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戒毒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整戒毒治疗的第三阶段。社会帮教是戒毒者回归社会之后,建立的一系列监督、扶持的系统,以便对戒毒者提供心理、行为、职业辅导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其尽快适应并融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从吸毒成瘾的机制分析,毒品会使人产生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社会帮教对吸毒人员戒毒十分必要;从吸毒人员的滋生方式分析,社会帮教对遏制吸毒人数的增加
现形势下,应更好的做好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工作。根据对正在进行康复矫治的戒毒人员,以及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进行调研,明确做好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重要性。列举相关做法、调研数字进行说明。各级部门落实好制度,高度重视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工作。
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开辟多重途径。根据她们自身的文化、偏好、价值观等因素,检索相关的研究证据,然后要求回归工作者按照证据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教学。使戒毒人员在教育过程开始之前,就可以预见到教育的结果,因此能够大幅提升戒毒人员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回归社会的教育活动中。
本文通过禁毒社工项目服务中访谈戒毒人员和相关人员,以及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禁毒戒毒工作通过各种行政手段的努力,复吸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中阻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因素主要在于家庭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的失调。而服务中尝试性地运用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模式的专业理论和技巧开始对这些功能的改善产生影响,期望这样的探索与总结对戒毒工作的实践作出一定建议和贡献。
毒品问题日趋严峻,庞大的吸毒群体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也给戒毒康复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以广西北海戒毒康复所为例,就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怎样帮助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
目的:探讨通过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干预从而达到化解心理危机降低复吸率的效果。方法:采用戒毒人员个案分析的方式找出积极因素,挖掘出危机中可利用的资源,对其进行五个支持系统的治疗方式。结果:对戒毒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的干预能消除戒毒人员的心理恐慌,症状自评量表症状因子(SCL-90)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有明显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