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二酸血症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基因突变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2012年医学遗传学年会暨全国第十一次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rui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血症,其患病率美国为1:48000,日本为1:50000,中国尚无统计.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由于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ethylmalonyl-CoA mutase,MUT)或其辅酶腺苷钴胺(维生素B12)代谢缺陷所致.甲基丙二酸血症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 and homocysteinemia)是甲基丙二酸血症中钴胺素代谢缺陷的一种类型,可导致腺苷钴胺素和甲基钴胺素合成不足,引起甲硫氨酸合成酶和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活性减低,从而使体内甲基丙二酸及同型半胱氨酸蓄积,造成神经、血液、肝脏、肾脏和皮肤等多系统损伤.该类型包括cb1C、cb1D和cb1F 3种亚型,其中以cb1C型最为常见.cb1C型致病基因为MMACHC(methylmalonic aciduria(cobalamin deficiency)cb1C type,with homocystinuria),定位于染色体1p34.1,含有5个外显子,编码282个氨基酸的甲基丙二酸血症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型蛋白,目前已报道70余种突变,以点突变和微小插入缺失为主.本研究旨在对甲基丙二酸血症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b1C型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学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室收集到3个甲基丙二酸血症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散发病例,其中1个散发病例是通过新生儿筛查发现.经知情同意后采取3个患儿及其中1个患儿父母的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针对MMACHC基因编码区设计引物,PCR扩增MMACHC基因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通过直接测序对患者MMACHC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确定患儿突变位点后,检测其父母特定位点,确定突变来源.结果:3个患儿中1个患儿新生儿筛查发现气象色谱-质谱技术测定尿甲基丙二酸结果异常,另2个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嗜睡,肌张力低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维生素B12治疗有效.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个患儿均检测到MMACHC基因突变,其中2个为纯合突变,分别是c.609G>A p.W203X和c.567_568insT p.1190YfsX13.另一个患儿为c.609G>A p.W203X和658_660delAAG p.K220del的杂合突变,且对其父母的相应位点检测结果显示父母均为MMACHC基因突变的杂合携带者,其中c.609G>A p.W203X突变来自其母亲,而658_660delAAG p.K220del突变来自于父亲.结论:cb1C型是甲基丙二酸血症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主要类型.这3个患儿突变位点均位于MMACHC基因第4外显子,进一步证实第4外显子是亚洲人群的发病热点区,且c.609G>A,c.567_ 568insT和658_ 660delAAG均为突变热点,其中又以c.609G>A为最常见突变.新生儿筛查能够提高MMA检出率,而进一步的基因分析能够明确患儿突变基因及类型,为及时诊断和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其他文献
Pretibial epidermolysis bullosa(PEB)is an extremely rare subtype of dominant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DEB)caused by mutation of COL7A1 gene.In this study,a novel heterozygous nucleotide G→T t
会议
目的 探讨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脑临床表现、脑MRI、MRS与ARSA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6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内分泌代谢科确诊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6例,其中晚婴型5例,少年型1例,分别来自5个家庭,男5例,女1例,诊断年龄2岁-8岁11个月.依据临床表现及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活性缺乏明确诊断.所有患儿均进行了脑MRI、MRS检查和外周血ARSA基因所有外显子突变分
目的 分析并鉴定1个具有四代共11个成员的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其携带的COL7A1基因的突变.方法 收集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STR分析COL7A1基因所在位点是否与疾病表型连锁.对先证者基因组DNA的COL7A1基因的外显子进行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并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结果 先证者为女性,12岁时双下肢胫前区域出现剧烈的瘙痒,用
会议
目的 研究一例儿童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其致病基因LKB1/STK11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分别留取家系成员外周血,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DNA测序分别检测LKB1/STK11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同时采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CR-DHPLC)筛查验证突变位点在250例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位点对
目的 myosin ⅦA基因编码的是非传统的肌球蛋白.该基因的突变会导致1B型Usher综合征、典型性Usher综合征、非征型常染色体隐性耳聋以及常染色体显性耳聋.我们发现一非征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家系.该家系的患者早期主要是中低频耳聋,后期则变为全频耳聋.本文旨在筛选该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结果 采用Illumina Cyto-12芯片进行全基因组连锁分析,我们将致病基因定位在DFNA11区间
会议
目的 对1例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先证者家系CYP21 A2基因缺陷风险胎儿的产前诊断分析。方法 首先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分段扩增CYP21A2基因全长,并测序,确定患者致病基因型及父母均为基因缺陷携带者。其母第2次妊娠19W时抽取其2份羊水,一份提取羊水细胞基因组DNA,一份进行细胞培养。在对羊水CYP21A2基因进行检测前,先对羊水、胎儿父母亲基因组DNA作亲子鉴定实验
目的 发现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的致病基因突变,为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排除眼部和全身其他遗传性疾病,对所有家系成员眼前节散瞳检查,并对先证者进行表型认定,绘制家系系谱图.经知情同意后,采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选取先天性白内障已知候选基因CRYAB、CHMP4B、PITX3、CR YAA、CRYBB1、EPHA2、PAX6、AQP0、C-MA
会议
目的 先天性无痛伴无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CIP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该病致病基因是NTRK1(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type 1).在此拟对一个中国汉族CIPA家系进行NTRK1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在家系人员知情同意后,采集患者及父母外周血各5ml,常
目的 多发性骨性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osteochrondromas,HMO)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的骨发育障碍疾病,接近8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主要表现为长骨近骨骺端多发性良性外生性骨疣,常常累及腿、前臂以及手,导致骨骼畸形,如前臂缩短和弯曲等,患者常有不成比例的身材矮小.在此拟对1个EXT1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发性骨软骨瘤(HMO)家系的患者配偶所怀胎儿进行产前分子
Background: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is the most common birth defect in newborns in southern China.The germline mutations in GATA4,NKX2.5 and TFAP2B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be responsibl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