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分类与控制策略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ue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企业都具有个性化特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这种个性。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企业理论对企业个性化特征及其分类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逻辑起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不同类型企业从战略性风险的层面探讨了与五类控制目标相对应的内部控制风险以及应对各类风险的控制策略。
其他文献
我国采用与日、德相近的"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行使决策权,监事会行使监督权。但现实却有违制度设计的初衷,由于监事会制度中存在监事独立性低、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监督职责划分不明确、监事会成员专业性较低以及对监事会的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我国监事会存在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监督功能弱等问题已成为普遍共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金融行业管制的放松,大量实业企业通过控股金融机构而渗透进入金融行业。本文从企业控股金融机构这一新的视角,研究其对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影响,是否会因制度环境、代理冲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估计了上市公司的适度投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债务约束和地域差异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债务约束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沿海发达地区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问题比湖北省相对缓和,而国企的民营化并没有对原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采用中国证券市场1992-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全样本数据并各地区市场及历史数据,多角度、多层面地考察了企业各类违规行为的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及其基于中国特殊情形的原因和影响机制,主要贡献为:①为企业终极控制性股东所有权-控制权分离条件下的壁垒效应与激励效应,从公司经营及控制性股东行为的角度提供了机制性的实证检验。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近60年的会计审计判断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判断与决策是咨询业务不可或缺的行为过程。对于具有更多主观性的评估业务而言,判断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评估执业质量的根本。
本文以2004年至2011年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产权性质探讨了环境不确定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不确定越高,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越显著,且这一结论不因会计准则改变而产生变化;国有企业主要通过操控酌量性费用和提高产量两种手段表现出比非国有企业显著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但随着环境不确定性提高,国有企业会降低对酌量性费用的控制;进一步的,国有企业的这种真实盈余管理表现,
本文利用中国沪深两市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首次提供了中国上市公司利用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操纵盈余的经验证据,即管理层会将经营费用(营业外收入)向下(向上)转移至营业外支出(营业收入)以增加公司的核心盈余。
本文对比了AB股交叉上市公司和配对的A股公司,发现AB股交叉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要低于配对的A股公司。并且上市顺序和上市时间间隔也会对交叉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产生影响,先在A股上市的公司,其盈余质量要高于先在B股上市,而且在交叉上市时间间隔越长,盈余质量也越低。
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关背景,基于相对更为规范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得到有关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信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以我国深交所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在新政策的指引下得到一定的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股份制公司两权分离逐渐产生,投资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此时利益相关者就需要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怎样有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从而加强审计独立性?本文以2008至2011年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以及被批评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公司样本,通过对审计独立性与内部控制各要素的相关分析,发现内部控制中控制环境要素中的独立董事参会比例与风险意识与审计独立显著正相关;信息沟通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