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中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来源 :中国土地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hu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思路和基本原理,分析制度环境的变化与耕地保护制度变迁,总结现行制度的被动性、镶嵌式、地方政府主导征用收益、违法占用耕地与地方政府的GDP冲动及官员的政绩追求密切相关等特点,评估内在制度的柔性对刚性制度的化解与冲突,提出了诚信与合作意识、用地观念、计划意识与强势主导等3类因子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改革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解决建设用地饥渴,促进辽宁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是目前涵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省耕地资源现状的描述,分析了影响耕地数量、质量变化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简述了黑龙江省后备土地资源现状以及后备土地资源面临的形势: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新开垦的土地质量低;提出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的重要性,评价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对黑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开发潜力分区域做了初步探讨,提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应注意因地制宜、合理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等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探索征地过程中农村土地产权排他性的实现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土地产权排他性的实瑰陷入困境之中,维护农村土地公有产权排他性的主体仅有农民一方。然农民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维护其土地产权排他性能力有限,因此农民土地权益不断遭到侵害。国家应在产权制度安排上做出调整,完善农村土地产权权能结构,取消村集体经营土地的权利,并且建立农民自己的维权组织。
阐述了“3S”技术在土地变化监测中进行应用的技术方法以及流程,并以重庆市为例,对重庆市江北、南岸、沙坪坝三个区的新增建设用地进行基于“3S”技术的监测,结果表明“3S”技术可以快速发现并准确获取新增建设用地信息,而GIS强大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对及时摸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地类以及与规划符合等情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规划是推进城市化,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保护耕地资源,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的开展,各地积极响应,并制定出了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本文以各地区的规划为研究对象,从保护耕地、建设资金来源、土地权属变化、农民的社会保障等方面探讨挂钩试点运作模式,归纳出几个典型的运作模式,为未来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规划提供一定的参
运用逆向限制因子修正法(机制法),依据作物形成的机制,充分考虑光、温、水、土等自然生态因子及施肥、耕作等农业技术因子,依据能量转化和粮食生产过程估算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根据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低保证标准,应用线性规划数学方法,确定土地资源最低安全标准,并提出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建设措施。
基于全国1996-2005年耕地面积与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资料,分析研究期间耕地变化的过程,探讨耕地与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模拟预测未来的耕地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尤其是以生态退耕为主;通过耕地动态度与耕地相对变化率的空间化,发现耕地数量变化与程度变化存在空间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获得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建立了耕地面积与相关社会经济因子值的
通过分析耕地保护中的土地发展权问题,提出有利于耕地保护、增加农民收益;确保社会稳定合理的农地发展权,研究表明农地发展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耕地保护得到有效实施,并使失地农民得到更好的安置。
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盲目扩展外延,而不注重城市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培育,导致城市无序、无限蔓延,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保护城市边缘区耕地的措施--设定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城市发展边界UGB。明确城市发展的区域,界定了保护耕地的地域范围,为更好地保护耕地提供了基础。
通过调查问卷和农户访谈,基于农户视角研究了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问题。研究表明,从事非农业活动基本上已经成为多数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由于人多地少,田块分割,农户经营的农地规模小且分散细碎;多数农户已经对农地流转、规模经营有一定的意愿,但对这一过程的响应并不积极和乐观;通过规模经营,农业种植大户一般能够获取较好的收益,但在外部环境不能满足土地转出农户对生活稳定和生存保障的心理预期的前提下,这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