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强力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直至今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家庭。然而,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伴随着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疾病或意外死亡的发生,失去成年独生子女家庭的规模亦日益庞大。据国家卫计委统计,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产生1100万失独家庭。失独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社会如何帮助失独家庭既是社会义务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标志。失独者的心灵痛苦是多层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没有意义,没有了目标。生命意义感指人们在经历人生事件中获得意义的感受程度,其能够使个体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方向,并作为一种目标引导个体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子女是父母生命意义所在。对于失独父母而言,失独事件导致失独家庭原有的生命意义遭到瓦解,重构生命意义感对失独父母走出失独的阴霾,重新融入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中,笔者选取了在社区外展工作时的一个失独家庭介入的成功个案,在符号互动理论和角色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研究策略,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该个案家庭生命意义重塑的心路历程以及社工介入的阶段性成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总结。笔者通过对该个案家庭心路历程的探索,基于家庭本位的假设,剖析以个案的方法如何重构失独家庭的生命意义。研究发现,失独家庭在回顾经历生命重击的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否认期、痛苦期、重塑期三个阶段。失独家庭有自救、自助、自强的需求与能力。笔者从失独父母主体出发,深入分析失独者在各个时期的主体认知与行为,尝试性地找寻引领失独者逐渐走出失独之殇、重新融入生活的关键影响因素。从符号互动的视角,帮助失独者在互动中,通过对符号的重新解释去修改其对失独事件的认知,并帮助其主动重新建构正向的生命意义,恢复家庭的功能,进而更好地协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迎接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