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产企业安全工程研究生在站培养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一种特殊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培养在站研究生时所面临的问题,以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为例,对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培养工作进行了分析,并对研究生工作站未来的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其他文献
为了给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围绕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校内外实践环节需要开展的教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构建,大力开展建设,集合本省安全生产领域政府、行业、企业、继续教育基地等的优质资源,建设成以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安全社区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安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集校内外社会实践、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的安全工程实践基地体系.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东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从高校以及师生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室资金的投入以及实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本文从"安全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入手,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安全工程专业"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实训、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方法新颖、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教学模式.
为提高高校安全专业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教学系统,将学生的课程与公共安全现场管理实际、信息化管理的手段结合.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教学系统包括案例教学系统,实验操作系统和安全知识库三个模块,其在教学特点,交互模式,教学资源,时空特性,以及过程控制与评估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高效灵活,针对性强等优势.该系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依据"实验平台特色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服务对象层次化,运行管理规范化"原则,构建了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基于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中,改革与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尝试将教学与科研融合在一起,教学效果显著.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一种"2521+"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课程分为课上和课下两个模块,课上模块按照2∶5∶2∶1的时间进行分配,分别完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探究结果和教师总结4个环节,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环境;课下模块分为资料拓展、总结提炼和平台分享3个环节,利用互联网技术多角度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我校以"安全系统工程"为
近年来,中国专业硕士培养蓬勃发展,但存在着教育规模大而质量不强,学生满意度与社会认可度不高,培养过程面向学术理论的多,面向工程应用的少,实践能力培养欠缺,且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本文依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提出以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实践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模式、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等全过程为抓手,探索了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
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既是培养专业安全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基础.本文简述了中国高校安全学科建设发展的概况,分析了目前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局限性,提出了改革现有的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将单一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型,即依托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建设"1+5"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多维实验平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了"大安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了"五位一体"跟进式人才培养体系.安全工程专业围绕该体系构建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了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模式,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
安全产业发展在中国已初具雏形,培养面向安全制造与服务创新的后备人才势在必行.中南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系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传统培养模式,结合安全产业技术现状和人才需求分析,归纳这类学生的培养特点.培养方案结合实际工程和生产经营格局,提供学生接触安全类产品生产与技术服务体系的更多机会,建议拓展这一类型学生在产业发展规划、产品市场开发和生产技术组织等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