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例急性胰腺炎中医诊治状况回顾分析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zh50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P属中医的腹痛、胁痛、脾心痛、脾热病、结胸病等范畴,轻症易于治疗,重症病例病情凶险,进行性加重,并发症多且预后不良。 研究表明,以"通里攻下"为代表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能从多种途径阻断重症胰腺炎的发展。大量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性调查浙江省中医药大学三家附属医院二年(2003-2006)AP病历203份,对其中医辨证分型,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情况以及治疗费用、病程、预后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便于了解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临床的使用情况,完善诊疗方案。
其他文献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急性炎症过程,是胰腺消化酶对胰腺自身消化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在不同程度上波及邻近组织和其它脏器系统其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上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体征,常有呕吐,发热,心跳加快,白细胞升高,血、尿、腹水淀粉酶升高。其病因与胆道疾病,十二指肠返流,酒精中毒、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此外,高脂血症、高钙血症、感染、某些药物等因素亦可诱发。以胆石症和酒精中毒为病因者高达80%。临床上分为轻
慢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由结石、慢性感染、化学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胆囊的运动功能障碍及感染、胆固醇的代谢失常和胆囊壁的血管病变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尤其是胆石性胆囊炎一般采用胆囊切除术,而对无结石的慢性胆囊炎不主张手术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
廖志峰主任是甘肃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对中医消化病诊治有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尤其对肝病的诊治是分阶段,查阴阳,调兼证等多层而并顺,我在省中医院进修期间,有幸跟随主任学习,并得经验一二,今将主任用茵陈蒿汤为主方加减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一例的诊治经验疗效及些许感悟供述于此,期于同道分享。
免疫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炎症递质、细胞因子及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T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免疫调节细胞是决定免疫内环境稳定的一个中心环节。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 CK)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也是当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观测清肠化湿、生肌敛疡中药口服、灌肠和对照组干预后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病变组织中IL-8、IL-10、T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一般认为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发生了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变厚的疾病。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多不能根治,而中医传统治疗多用辨证分型。随着内镜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的进展,笔者开展镜下观察胃黏膜状态和HP测定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提高诊断水平、辨证能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指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故中老年人多发此病。本病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也可两者并存。有的呈隐袭性、发现时即为本病。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常有家族中呈发病集中的趋势。本病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故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亨德主任是浙江省名老中医,善治消化系疾病
廖志峰主任是甘肃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甘肃省第二、三批师承工作指导老师,是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主任医师。从医四十余年,在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省中医院进修期间,有幸跟随廖主任学习,兹就廖主任中医治疗不寐论治经验做一介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脾胃互为表里"。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经脉篇》说:"脾,足太阴之脏,……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便后矢气则快然如衰。"同时脾胃常与它脏合病,故言脾胃病全身,其范围甚广,涉及脏腑居多。证候表现多端,现代医学所谈的消化系统疾病,仅属于中医所谈的脾胃病之一。
本文分别从药方组成、功效、主治、用法、方解、加减等方面论述了 三叉神经镇痛汤、镇痫汤、胆囊清解汤和乳糜尿验方的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体表之五官九窍通过经络血脉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相联系,然胃为五脏之本也,脾胃为中土之脏,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六腑中作用尤其重要,李东垣亦认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导师袁红霞根据东垣之观点,在临床上运用补脾升阳法治疗数例较顽劣之九窍疾病,均效卓,现择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