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新模式研究

来源 :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镇化过程中,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已成为化解城市土地供给紧张、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重庆、嘉兴、山东等地方根据本区域状况,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流转创新模式.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同时面临着流转程序公开、耕地保护与农民权益保障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在城镇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流转利益主体等方面进行完善,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城镇一体化统筹发展.
其他文献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调结构转方式、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保障民生、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新形势下,济南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总结经验、创新发展,大力实施“提质加速、城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包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承载压力剧增,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缺乏保障,难以彻底转移,区域恶性竞争加剧,阻碍要素流动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城镇化过程中对我国国情和城市化道路缺乏清楚的认识、政府政绩观和干部考核制度存在偏差、没有建立科学的城市规划工作体系、城市发展管理滞后、土地征用双轨制等原因外,财政税收体制不顺、政策导向不明、公共服务意识不足、建设
2010年起我国新一轮城镇化规划启动,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必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而我国现有的公众参与制度仅处在象征性参与阶段,由此制定的规划很难体现公众利益及多元利益的兼顾.因此,为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目标,有必要增加公众参与的深度,并对不同的规划在不同阶段实行多样的民主参与形式,建立多元化的组织机制,从而构建全面、有效、系统的城镇化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当下频发的城市拆迁纠纷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作为规范城市房屋拆迁的主要法规,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存在的诸多漏洞成为拆迁纠纷产生的制度诱因.应针对该条例之不足,建立平等商谈制度,充分保障被拆迁方的话语权,明确补偿标准,区分并补偿不同的土地权益;明确法院的裁定程序,有效防止违法强拆;并完善拆迁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定纷止争,从而实现各方之间的相对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市民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型过程,关系到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大转变.有必要将宏观思考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市民化的内涵、基本理念、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探讨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细化.市民化一方面有确定的内容,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又不断有新的含义.应该针对形势与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进行新的思考.而对市民化的认识是进一步思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失地农民大量增加,失地农民问题成为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减少危害性社会行为发生,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挖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问题出现的根源主要有城乡文化差异,职业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社会资源支持严重不足,以及土地流转的不民主、不公平、不规范。,进一步分析了失地农民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失去土地后产生的心理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利益冲突的各种表象显现无疑:主要有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冲突,与城市工业生产的利益冲突,与区域间的利益冲突,与政府的利益冲突,以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而权利本位是协调城镇化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以农为本”是协调城镇化利益冲突的关健,市场机制是协调城镇化利益冲突的基础机制。城乡统筹是从物质基础方面支持城市和农村协调互助发展的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使城市和农村能达成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其对城镇化的认知、评价应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走向和目标.对济南市平阴县农村居民的调研显示,他们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基本准确,并感受到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快速扩展,但愿转为城镇户口(或转为非农)的仅占37.8%,认为住楼很方便和较方便的合占一半;多数认为公共服务至少基本满足了其需求,但仍有1/3的认为与需求有差距或者差距很大;城镇化存在的前三个问题是"房价"、"上楼后的政策落实"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城乡资源流动的重要纽带,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载体.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地区实践发展都为山东的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山东应当以城乡产业融合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促进城乡资源的深度融合,夯实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因此,完善政府产业布局政策,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发挥乡镇和中小城市增长极的辐射和纽带作用,措建城乡产业融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坚持规划先行,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产业体系,强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保障,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