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铸造法制备3003/4004复层铸坯

来源 :2012年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ide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制备3003/4004铝合金复层方坯及圆坯的连续铸造技术,使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两种不同形状复层铸锭界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连续铸造方法所制备的3003/4004复层铸坯界面无气孔、夹杂等缺陷,两种合金之间没有明显界面其结合属于冶金结合。利用电子探针分别对方坯及圆坯复层铸锭的界面进行线扫分析,表明3003和4004合金溶质元素间发生了相互扩散,形成厚度约为15 μrm的扩散层。
其他文献
比较研究了普通半连续铸造、传统电磁搅拌铸造以及环缝式电磁搅拌流变铸造三种工艺对直径200 mm的7075铝合金坯锭成分偏析与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缝式 电磁搅拌流变半连铸能显著降低坯料中宏观和微观偏析,其显微组织也明显改善,主要由细小的蔷薇状组织和球形组织组成。
分别通过金属型重力铸造和挤压铸造制备了成分相同而显微组织不同的A390铝合金汽车发动机缸套,并用原位拉伸试验法研究了缸套试样在静载拉伸时的裂纹萌生与扩展行为。试验结果表明,在金属型铸造的合金试样中,微裂纹最初萌生于初生硅相上,但未扩展到基体上;主裂纹的萌生来源于基体的剪切带变形,具有较大长宽比的共晶硅相为主裂纹提供了快速扩展通道,即具有较大长宽比的共晶硅比初生硅相更易扩展主裂纹;在挤压铸造的合金试
研究了变形温度对Al-3.5P中间合金细化A390合金初晶Si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对Al-3.5P中间合金进行热变形时,随着变形温度提高,其对A390合金初晶Si细化效果逐渐变好.
采用熔体反应法成功制备出了一种高效的Al-5Ti-1.25C中间合金,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对其组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中间合金中含有大量弥散分布的TiC粒子,并且几乎没有多余的TiAl3粒子.同时,通过研究其对7050含Zr铝合金的细化行为,发现相对于目前工业上常用的Al-5Ti-1B和Al-5Ti-0.3C中间合金细化时所出现的“中毒反应”,Al-5Ti-1
研究了Al-Si-Ge合金中的相组成,探索了Ge在Al-18Si合金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对初晶Si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试验发现,部分Ge溶解于初晶和共晶Si中,少量固溶入α-Al中,其余形成Al-Ge二元共晶组织,并分布于Al-Si共晶组织的外围且相互衔接。共晶Ge形貌类似于共晶Si,且共晶Ge中也固溶一定量的Si,共晶Si与共晶Ge衔接处存在Ge与Si固溶度的连续过渡区。在Al-18Si-xGe合金
使用功率超声处理铝合金熔体可以得到晶粒细化的凝固组织,但由于功率超声的处理区域有限,现在很难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本文研究了使用旋转磁场和超声场组成的复合场对亚共晶铝合金凝固行为的影响,利用电磁场的搅拌作用增加功率超声的作用范围。一方面,电磁搅拌产生的强制对流可以将超声处理产生的初生形核传递到整个熔体;另一方面,电磁场产生的电磁力及引起的熔体温度场和浓度场的起伏有利于合金凝固组织的细化。复合场的使用有
本课题利用高倍视频金相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硼对过共晶Al-Si合金磷变质的影响.研究发现,硼能够促进过共晶Al-Si合金的磷变质效果,使初晶硅尺寸更加细小,同时改善其形貌,使其更加规则.对于A390合金,硼和磷的联合作用可使初晶硅平均面积由单独磷变质时的1514μm2细化至763 μm2.在Al-Si合金中,B与AlP发生反应生成多元化合物,能促进AlP对Si的异质形核作用.
采用一体化成形且能够保证高真空度和高浸渗压力的真空吸渗挤压工艺制备二维碳纤维增强铝基(2D-Cf/A1)复合材料,通过微观组织观察,对比研究不同挤压力(比压)下复合材料的浸渗效果,得到最佳比压。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能够制备出浸渗效果良好的Cf/A1复合材料,最佳比压为75 MPa,此时铝合金充填均匀,纤维损伤和铸造缺陷较少,浸渗情况良好。
通过在(Ti+B4C)体系中引入相应含量的(CrO3+Al)高能铝热剂,采用超重力场燃烧合成,在不同绝热温度下制备出具有不同含量Cr基合金相的TiC-TiB2复合陶瓷.XRD、FESEM和EDS分析表明,TiC-TiB2复合陶瓷主要由TiB2片晶与不规则的TiC晶粒组成,少量的Al2O3夹杂颗粒孤立地分布于陶瓷基体上,而Cr基合金相则分布于TiB2片晶与不规则TiC晶粒周围.增加燃烧合成绝热温度,
分析了纳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MMNCs)在凝固过程中影响纳米颗粒捕获的因素以及处于固液界面前沿纳米颗粒的受力情况。通过对颗粒受力的分析,给出了两种求解颗粒捕获临界速度的方法。同时结合定向凝固实验法和计算机模拟法介绍了颗粒捕获或排斥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