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CaCO稳定计算数学模型的探讨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五届水处理化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水溶液中CaCO<,3>稳定判定数学模型.在对传统数学模型的应用讨论的基础上,从溶液的化学平衡出发,利用酸碱滴定的方法,确定碱度分布状况.根据精确的酸碱分析数据,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新模型具有简单、准确、稳定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复合生态处理系统中不同单元颗粒物的构成差异,探讨了颗粒构成对其去除机制、粒径分布和去除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环境对系统后端颗粒构成产生的影响明显高于对系统前端的影响.颗粒构成差异决定无机颗粒沉降,有机颗粒分解、藻类被捕食、颗粒截滤依次在颗粒物去除中占主导地位.不同水环境中,颗粒构成和去除机制的差异导致各处理单元颗粒物去除规律的不同.
本文以主波长为254nm的紫外灯为光源,悬浮微米级TiO为光催化剂,在圆柱型反应器中进行对苯二酚废水的光催化降解.研究了各种因素如催化剂的处理温度、TiO的用量、溶液的初始浓度以及酸度对光解率的影响.并对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文定量分析了水耕植物过滤法中影响溶解性氮、磷去除的因素;植物吸收、底泥释放及生物脱氮三个作用.研究表明,滤床上游底泥NH-N释放速率高于中游及下游1.6~3倍,滤床中氨氮的释放主要集中在滤床上游.试验床水中的高溶解氧有效地抑制了底泥中PO-P的释放.试验床植物平均氮、磷吸收量为352.9mg-N·m·d及12.9 mg-P·m·d,底泥平均氮释放量为492.8 mg-N·m·d,微生物平均脱氮量
本文对序批式生物膜法(SBBR)处理后的青霉素废水进行絮凝试验研究.当出水COD浓度较低时,经过金属盐类絮凝剂处理后,可达到以回用水的要求;当出水COD浓度较高时,金属盐类絮凝剂需与高分子絮凝剂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去除效果.分析了不同pH和不同絮凝剂投加量对出水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絮凝剂以及絮凝条件.
论文以所开发的天然高分子改性季铵盐型阳离子水处理药剂的絮凝-杀菌-缓蚀应用性能为基础,采用各种检测手段,研究新型药剂的作用机理.阐述多功能水处理药剂内大分子组分与小分子组分共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提出药剂的絮凝净化功能与缓蚀、杀菌等功能并存及其相互协调作用的见解;论述絮凝促进缓蚀的双成膜缓蚀机理;絮凝促进杀菌的"渐减"絮凝-"渐增"杀菌机理和絮凝-长效缓蚀机理.
本文运用热裂解-GC-MS方法,分析研究了臭氧和过氧化氢两种氧化剂对腐植酸结构的影响,评价了预氧化处理直接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效果以及对后续混凝常规处理工艺和活性碳吸附深度处理工艺的影响.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技术(Sol-Gel)制备了以蜂窝陶瓷为载体的负载型TiO光催化剂.探讨了工艺条件对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蜂窝陶瓷表面浸涂5层TiO薄膜,经500℃焙烧后,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在紫外光照射下,该催化剂降解1.0×10 mol/L邻氯苯酚水溶液2.5h,降解率达到100﹪;在O的协同效应下,降解率在1.5h即可达到100﹪.
分别选取活性炭、拉西环为生物过滤塔、生物滴滤塔滤料,苯、甲苯为VOCs代表,研究过滤塔、滴滤塔VOCs生物降解性能.实验表明,在总有机负荷低于300g/h.m、停留时间小于90s的实验条件下,过滤塔、滴滤塔、对苯、甲苯均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过滤塔中苯、甲苯的最大削减能力分别为128、175g/h.m,滴滤塔中苯、甲苯的最大削减能力分别为118、140g/h.m,甲苯比七更易被微生物降解;滤塔中CO生
根据电子活度和pH优势区域图(pε-pH图),绘制了包括氯酸根、二氧化氯、亚氯酸、亚氯酸根、次氯酸、次氯酸根、氯气和氯离子的氯体系多元平衡(pε-PH图:发现了标准状态下二氧化氯(ClO)稳定存在的优势区域,说明了常规水溶液中ClO性质的不稳定性.同时,根据ClO歧化反应中标准自由能变化,提出了单位电子驱动力(UEDF)的概念,借助UEDF分析了不同酸碱溶液中ClO的歧化反应和歧化产物,验证了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