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龙卷风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卷风是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强烈的龙卷大多是由一类称为“超级单体”的对流风暴产生的,本文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分析了龙卷风发生前30分钟的NOAA卫星资料,结果表明,卫星反演的粒子有效半径的垂直廓线特征能够较好地预示龙卷的发生。
其他文献
利用2003年10月11日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实施飞机探测的资料,分析了可降水性层积云的云粒子浓度、尺度和过冷水含量的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和粒子谱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云层中的大、小云滴特征存在较大差别;中小云粒子、云液态水垂直分布表现出由云底直接递减的不均匀特性.中小粒子、大粒子基本分布在云体底部,而云层顶部基本无大粒子存在,表现出单纯的冷云降水机制,云层底部主要为冰雪聚合体,向上迅速变成枝状冰晶,有
近几年,随着我国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的普及,雷达监测所获得的数据产品的增多不仅为临近降水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提供了及时丰富的观测信息,也为科学指挥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更为广泛、准确的科学依据,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指挥人工增雨作业,以克服作业的盲目性、改进作业方案、完善作业体系,特别是多普勒雷达速度场在人影作业中的应用也得到深入和拓展.贵州降水以积层混合云为主,同时层积云也是人工增雨的主要对象.因此,研究
介绍了采用Barnes逐步订正客观分析、带通滤波等方法,建立的基于自动气象站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的中尺度分析方法.以2006年4月28日影响山东的一次强飑线过程为例,对中尺度分析结果反映的飑线地面层动力、热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开展灾害天气的短时预报思路进行了探讨.
长沙(111°54~114°15,27°51~28°40),面积2.097万km2,地处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和浏湘盆地,具有南高北低、丘涧交错、红岩白沙的地貌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夏季多以积云降水为主且分布不均,旱涝无定,秋冬雨水减少,长沙地区7-9月因干早少雨经常进行人工增雨催化作业,且作业对象多以积云为主。所以,估算积云地面降雨参数对人工增雨效果检验和精
利用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雷电定位图形显示系统获取的2004-2006年闪电资料,进行了闪电的时空、闪电强度、闪电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总闪中负闪占大多数;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闪电的发生有明显的日变化,总、负闪呈双峰双谷形;最多闪电次数出现在以大通、湟中、互助构成的三角地区.
本文采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及产品资料,结合气象(张掖、山丹、高台、肃南、民乐)和水文部门(大都麻、花寨、西水、莺落峡、寺大隆)自动站逐时雨址、DEM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以揭示地形影响强降水云体内部流场结构及地形对系统的雷达观测精细结构特征。
本文根据郴州气象台在这次冰冻雨雪低温天气过程中所取得的探空资料,结合郴州的地面观测数据和中央气象台对造成这次灾害天气过程维持的天气学背景分析,以及静止气象卫星反演的郴州云顶高度结果,对郴州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中的垂直温湿度场特征和云顶高度特征进行讨论,初步分析了冻雨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并给出可能的人工影响干预提出试验设想。
本文将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NOAA极轨卫星云图对这次冰冻雨雪过程中2008年1月12日湖南、江西等地高大地形影响的降水个例从云微物理角度进行分析。
云的并合是云降水过程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个例研究入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2005年5月17-18日发生在我国西南山区(主要以贵州省为主)的一次云并合过程,揭示并合机制。
本文对2008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气象服务的两大关键难点进行了介绍,分别为长期过程预报降水类型预报—雪、冻雨、雨冻,讨论了冻雨形成的两种云物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