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erring Human Activity with Mobile Devices Using a Multiple Contexts Online Learning Method

来源 :2016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测绘科学与技术)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测绘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oryanz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uman activity inference and recognition on mobile devices has many applications in personal health,wellness,and lifestyle.Offline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with independent model learning phase and activity inference phase is a typical approach for recognition and inference,however,this offline method is not time-efficient in model updating and it cannot make full use of the latest data for model learning.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disadvantages,an online learning method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th mining multiple contextual data streams.It firstly uses current individual contextual data to infer current activity with the existed classification model and then updates the model with current data and its true activity label.Two assess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 workstation based on a live dataset collected on the campus of Texas A&M University-Corpus Christi(TAMUCC)by a smartphone.The first assessment is a 10-fold cross-validation test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ffline approaches(naive Bayes offline and C4.5 algorithm)and online approaches(naive Bayes online and Hoeffding tree algorithm)in terms of classification accuracy,learning time efficiency and memory requirements.And the other assessment is an interleaved test-then-train test to demonstrate the “real-time” property of online learning method(with naive Bayes online and Hoeffding tree algorithm).The result of first assessment shows that the online learning method is more time-efficient than offline learning,and the second assessment demonstrates that models can be updated at every example which means online learning method is able to make maximum use of the latest available data.
其他文献
在伪卫星基站选址的实际过程中,DOP和信号强度等重要参考指标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无法量化的主观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安装难易度和通视条件等.对这类主观指标的优劣的评价,依赖于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来进行定性描述,无法直接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拟采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实现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模拟案例的评价分析,证明
道路网的拓扑关系是制图综合、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匹配和更新等的基础.针对制图综合中的等级、区域划分等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划分的拓扑处理方法.首先对道路网进行自相交和互相交的断链处理;区别于传统的、单纯的平面图结构,本文利用高等级道路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低等级道路不可能局部穿越高等级道路的常识,对道路进行重新组织;通过结点匹配和结点-弧段关系的建立,利用左转算法构建多边形.由此建立了道路网的结点
全球定位系统(GPS)最新型的BLOCKⅡF系列于2016年2月6日部署完成,其在接下来的若干年将成为星座的主体.星载原子钟作为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星上时间基准又是系统有效荷载的核心部件,分析其中长期性能对于系统的完好性监测、卫星钟差的确定与预报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钟差二次多项式拟合模型分析12颗BLOCKⅡF卫星的星载原子钟相位、频率、频漂及钟差模型噪声的中长期变化特性,采用重叠哈达玛方差计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根据GIS时空信息海量异构、增长迅速的特点并结合HBase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和读写实时的存储原理,按照语义约束的原则把地理空间分解成最小单元——元语义对象,并对构成元语义对象的几何特征、属性特征等相关信息进行封装,提出一种基于HBase的地理时空信息的精细化组织方法.重点研究了GIS时空信息基于HBase的对象化表达方法,以HBase平台作为地理时空海量数据组织与存储的载体构建了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服务至今,已有近4年时间,在轨时间最长的卫星已有6年多,为了确保对用户提供的服务性能不下降,2016年3月30日中国又发射了一颗IGSO卫星(IGSO-6).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运行以后的第一颗入网卫星,确保其服务性能对整个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来说至关重要,为此对IGSO-6卫星的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估.参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
三维地理信息服务在场景展示、城市规划、环境监测以及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综合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手段.云计算技术支持分布式存储和高性能计算,利用云计算技术将三维地理信息服务和应用建立在大规模的廉价服务器集群之上,可以提供可扩展、高效率、高稳定性、成本低的高性能服务.Apache Hadoop是一款开源的软件框架,能够针对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利用计算机集群提供存储和大规模计
针对DEM生成等高线时粗差高程点的探测问题,搜集整理了六种基于DEM格网数据发现与剔除粗差的算法,先从理论上分析每种算法的局限性和可行性,再利用MATLAB进行算法编程,依靠摄影测量建模所得的DEM格网数据进行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平原、山地等地势类似于平面或斜面的地形探测粗差中,Felicisimo十字交叉算法、Felicisimo加权平均算法、基于点方式的粗差探测算法和基于坡度信息的粗差
随着无人机遥感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无人机影像恢复场景三维信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给出了增量法、全局法和GPS辅助法三种无人机影像重建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并利用郑州登封地区的无人机影像数据进行实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GPS辅助方法重建效率最高,但由于单点定位GPS精度低,重建点位有较大误差;全局式方法的重建效率远高于增量方法,不及GPS辅助方法,但该方法利用三视几何等
采用GFZ发布的精密卫星轨道、钟差和MGEX测站观测数据进行实验,分析BDS载波相位时频传递性能.结果表明:在KARR站BDS可视卫星数较多时,BDS时间传递精度为0.2ns,与GPS、GLONASS时间传递精度基本相当;在PTVL站BDS可视卫星较少时,平均TDOP为3.5明显大于GPS和GLONASS,时间传递精度较低仅为0.68ns,明显差于GPS和GLONASS.目前由于BDS全球跟踪站有
利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地基太阳光度计(CE-318)2013年7月-2016年8月的观测数据,以及和地基观测时间一致(2013年7月-2016年8月)的Modis卫星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对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市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进行星地协同观测与分析,分析结果如下:AOD年度均值为(2013-2014)>(2014-2015)>(2016-2017)>(2015-2016),依次为0.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