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对急性脑梗死伴微出血病变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

来源 :第五届全国磁共振分子影像研究与应用高层论坛暨第六届山西省磁共振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期脑梗死伴有微出血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并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期间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3例较大面积脑梗死并伴有微出血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扫描、DWI扫描及SWI扫描,得到的MR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共同分析.利用χ2检验分析三种检查序列对脑梗死伴微出血病变的检出率的差异,记录SWI所示梗死区小血管、梗死灶周围引流静脉及3个月后患者mRS评分,依据修订的Rankin量表分为:预后良好(mRS 0~2);预后不良(mRS3~5),分析异常扩张的小静脉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在43例急性脑梗死病例中,常规MR扫描、DWI扫描、SWI扫描对微出血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9.3%、14.8%、3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梗死区周围小血管及引流静脉明显扩张的9例患者均出现预后不良,而梗死区周围小血管及引流静脉无变化的15例患者中有7例预后不良.结论 1、SWI与常规MR、DWI 序列相比,在急性脑梗死微出血病变的检出中具有明显的优势;2、SWI 序列可用于评估急性脑梗死伴微出血病变患者的预后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ESWAN序列在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诊断中是否优于其他常规序列;探讨高血压患者CMBs脑内的分布情况;测量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CMBs的相位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GE3.0T磁共振成像仪对45例合并有CMBs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序列和ESWAN序列扫描;观察ESWAN序列和常规序列对高血压患者CMBs的检出情况;比较脑内不同部位CMBs的患病率;测量脑内不同部位CMBs病灶的CPV并
目的 本研究应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的脑组织进行检测及分析,初步探讨DKI 对AD 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阿尔茨海默病组(AD 组)及健康对照组(HC 组).AD 组为16 例经临床确诊的患者,男性8 例,女性8
会议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初步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的DKI 参数值与术后病理GFAP、TopoⅡα、MGMT 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自2012 年3 月至2014 年9 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66 例,其中高级别(WHO Ⅲ-Ⅳ级)34 例,低级别(WHO Ⅰ-Ⅱ级)32 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常规MRI 扫描、增强扫描及DKI 扫描.通过工作站对图像
目的 评价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3D ASL)在颅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9 例脑肿瘤患者的MRI 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常规MRI 平扫、增强扫描及3D-ASL 灌注成像,其中20 例同时做了DWI.患者中胶质瘤9 例,小脑血管母胞瘤2 例,转移瘤7 例,脑膜瘤9 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2 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综合影像及临床资料证实.在工作站分别测量肿瘤实性区最大CB
会议
目的 运用3.0T 磁共振扫描仪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相应供血区首次卒中发作时斑块负荷与急性梗塞灶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在我院从2014 年8 月份到2016 年3 月份在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首次卒中发作病人,且均符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为:(1)所有病例均为首次脑卒中发病;(2)行头颅MRI 平扫及DWI 功能成像证实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缺血病灶;(3)行DS
目的 比较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磁共振灌注成像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perfusion imaging,DSC-MRI)两种灌注方法,对脑肿瘤血流灌注的差异.并探讨3D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肿瘤诊断与分级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双指数模型的多b 值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灌注成像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3 年11 月至2015 年10 月经病理证实为脑星形细胞瘤的患者50 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分类标准,其中高级别组22 例,低级别组28 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IVIM、DSC 扫描,通
目的 分析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经我院病理证实的5例非典型性脉络丛乳头状瘤,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MRI表现.5例病例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均为单发肿瘤.其中男性3例,发病年龄分别为10岁、26岁、42岁;女性2例,发病年龄分别为16岁、27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眩晕、走路不稳等,其中,3例位于侧脑室,1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左
目的 通过运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技术(DKI)研究临床确诊缺血性脑梗死病例不同时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平均峰度(MK)值和rMK 值(梗塞病灶MK 值/对侧正常组织MK 值)的差异,探讨缺血性脑梗死脑组织细微结构的演变过程,评估DKI 相关参数对缺血性脑梗死的量化分期价值.方法 采用GE 3.0 T 磁共振仪,对选取的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7 例行常规MR、DKI 扫描,
目的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南,其中增加了将脑侵袭作为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一项单独诊断标准.探讨囊性脑膜瘤的MRI 表现与病理学分级的对应关系,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 年10 月至2016 年6 月山西省人民医院15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囊性脑膜瘤患者,其中男性5 例,女性10 例,年龄26~53 岁,病史6 月~10 年.全部患者均行CT 平扫、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