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京都赋中的长安印象

来源 :第二届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zi16816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班固的《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等作品为依据,参以有关汉长安的史地等著作,印证汉都城长安的地理形势、京城建制、宫殿、楼台以及上林苑的范围,借此方式证实文学作品也具有征实价值.
其他文献
回鹘路是唐代贾耽在《贾耽四道记》中所载的七条对外交往的道路之一,是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杨圣敏在《回纥史》中认为回纥路不是一条,而是指回纥和周边各族之间的交往的通道,是很多通道的统称.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回鹘路的开通时间、具体走向等内容进行粗浅分析,不足之处敬请前辈学者批评指正.
一个博物馆的发展壮大,不仅在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而且在于藏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品牌培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自1997年秦封泥精品收藏入馆,到2012年秦封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自2013年初组织制定秦封泥系列活动方案,到2014秦封泥特展策划举办,再到2015年秦封泥文物等级鉴定,再到2017年5月秦封泥“三大成果”的发布.二十年来围绕秦封泥文化开展的公众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博物馆
日本的丝绸之路情结由来已久,从民众到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关注之高令人咋舌.这主要源于日本人的一种对自身文化追根溯源的心理.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初,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大多对此持抵触反对态度.随着“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日本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转变了态度,日本政府也开始认真权衡参与的可能性.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由于日本对丝绸之路的重视,日本很多高校很早就开始教授和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
“中国形象”能否给受众带来愉悦感,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国崛起的形象能否得到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心理上的认同.无论是“他塑”的中国形象,还是“自塑”的中国形象,如果能带给观众审美的愉悦,那么就意味着在情感上、心理上得到了认可,在审美的精神追求上能够达成共识.也就是说,中国形象之美不应仅体现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更应以精神气格之美俘获人心.从本性上来说,人是乐于追求美的.所以,具有审美意蕴的国家形象是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很早时候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与中亚、西亚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往来.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生动记述着西周到春秋时期炎黄子孙生产、生活的图景,其间即存有华夏民族与域外民族曾进行交流往来的痕迹,这是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学书写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早期文明及交流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元代是“华夷之辨”观念最为凸显的朝代之一.多元的文化政策、不同的南北学术、差异的种族制度等,使得有元一代恪守“华夷大防”与突破“华夷大防”成为两种并行不悖的华夷观.两种华夷观在根本上都不以地域、血缘为标准,而是以守护和捍卫华夏文化为旨归,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夷狄具有获取正统地位的身份和资格.而在“华夷之辨”上,元代统治者在思想上则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在行动上时断时续、并不彻底地贯彻“用夏变夷”的策略,形
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与“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申遗的成功,使得丝绸之路成为近年来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文中分析了位于西安段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资源的价值,探讨了文物资源开发对文物保护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的建议.
作为陕甘宁边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庆阳地区拥有大量特征鲜明、品位较高的红色文化遗址,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在开展红色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庆阳红色旅游产业,须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市场运作”机制,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同时建立旅游大通道,融入周边旅游热区;以红会友,使红色文化旅游与生态游、民俗游有机融合,只有这样庆阳红色旅游业才能在当前旅游热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从神话传说出发,使用二重证据法,论述了5000年前中国就有蚕桑丝绸的生产.中国的蚕神,史籍多认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各朝代祭祀的蚕神,虽有不同.但北周、隋、唐等朝,祭祀的蚕神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嫘祖.
《初学记》为唐开元十三年年徐坚等奉敕所撰类书,是迄今保留完好且为数不多的类书之一.它所录者皆隋以前古书,诗文则兼录初唐,虽然“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1《初学记》的优点是所采摭古书,“取去谨严,多可应用”,作为资料,多为学人采纳.由于《初学记》本身的学术价值,使得人们关注其引文的研究,李玲玲的《(初学记)引经考》和江秀梅的《(初学记)征引集部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