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代理行为效力归属之检讨

来源 :第六届(2016)两岸民商法前沿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定代理制度的功能旨在补充被代理人的法律行为能力之不足,以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传统的代理行为效力归属原则的构建基础乃意定代理,随着保护未成年人和精神障碍者成为现代法律体系的一项基本任务,其在法定代理领域的局限性开始凸显,由此拉开了对传统的法定代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序幕.我国《民法通则》未对法定代理权的范围、行使及其监督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应在充分借鉴域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法定代理人违约后的法律效果等问题展开理论反思和规范重构.
其他文献
2015年12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70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1条规定了关于"善意取得"的排除规定,这一
民法物权编关于动产担保物权之规定,以动产质权最具代表性,然由于动产质权之设定,须以债权人占有动产为要件,造成出质人对出质之动产无法加以使用收益,因而使得出质之动产在
会议
2016年7月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刘保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高圣平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孙鹏教授于重庆就民法典编纂中物权编担保物权部分存在的问题和修
就合同无效是否影响成立善意取得,《物权法解释(一)》第21条根据无效事由之不同作区别对待,须从已列举情形中寻找受让人方面的同质性理由,判断未列举之情形应否阻却善意取得.
会议
各种诉讼时效效力立法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法律规范所采概念用语和时效援引规则的配置两个方面.各立法模式的共性大于差异,对于诉讼时效届满的直接效力,各立法模式都规定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的编纂已经初步完成,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相信此后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不会有重大的变化.结合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计划和《民法总则(草案》的编
会议
本文从私法角度,在对前人研究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信用权的基本理论问题试作系统的分析.信用权是近年来新生的一项具体人格权,对其界定应考虑与信用的属性相一致.信用权的财产
会议
私法自治在类型上包括个人自治和团体自治,而决议是团体自治的重要具.团体成员的表决构成决议的意思表示构成要素,这些意思表示根据多数决的意思表示吸收规则合成决议.以意思
会议
两大法系的代理制度在历史起源、立法体例、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两大法系代理制度呈现出求同存异、相互融合的趋势,具
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权利物权的三分,其合理性值得怀疑.仔细分析物上担保物权,可以发现物的交换价值指向了财产权,而非物本身;不动产担保和动产担保的实质是所有权担保;担
会议